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基于建模教学策略的“细胞增殖”教学设计与实践.docx
文件大小:39.65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6-17
总字数:约2.75千字
文档摘要

基于建模教学策略的“细胞增殖”教学设计与实践

摘要:本文利用建模教学策略设计“细胞通过分裂增殖”一课。通过明确建模目的、选择合理的模型表征方式、构建模型、检验和评价模型、修正模型五个环节与课时子问题有机整合,引导学生主动构建概念,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细胞增殖;建模教学策略;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3-7586(2024)04-0044-02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

1教材分析和设计思想

“细胞通过分裂增殖”是浙科版普通高中教科书《生物学·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4章的重要内容,其中“染色体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呈现规律性变化”这一概念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常规教学使用动画视频辅助教学,或要求学生绘制分裂各时期模式图,这些活动能帮助学生加深记忆,但对促进理解的作用有限。《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科学思维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组成之一,其中模型与建模是重要内容。建模教学策略的步骤主要包括明确模型构建目的、合理的模型表征方式;模型的构建、模型的检验和评价、模型的修正。笔者围绕该策略开展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用建模解决问题,并在模型中发现新问题。学生通过在“问题建模”的循环中不断深入学习,加深对有丝分裂概念的理解。

2教学目标

(1)通过模拟染色质与染色体的转变等活动,准确描述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深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2)通过“建立有丝分裂过程中典型时期的细胞模型”活动,运用模型和建模的研究方法,提升科学思维能力。

(3)通过分析有丝分裂的影响因素,初步形成环境对细胞生命活动具有复杂作用的观念,培养健康科学的生活习惯。

3教学过程

3.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播放涡虫再生的视频。提出单元问题,涡虫的器官如何再生?引出教学内容,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再通过分化形成组织器官。提出课时问题,结合图片分析,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与亲代细胞相比有什么特点?出现这种特点的可能原因是什么?学生思考后得出,亲子代细胞遗传物质(DNA)-样。教师呈现常见动植物核DNA分子数表格。

设计意图:利用“涡虫再生”的视频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进而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同时为学习细胞分化埋下伏笔。通过猜想和验证,引导学生明确分裂前后细胞核DNA数目恒定。

3.2建模教学过程

3.2.1明确建模目的

教师提出活动目的,探究核DNA如何在亲子代细胞中保持恒定。教师将探究对象从DNA过渡到染色质,核DNA位于染色质,DNA数目恒定也就是染色质数目的恒定。由于染色质是微观结构,活动中将使用实物材料扭扭棒来模拟染色质。学生聆听教师对本次建模活动的目的、内容和要求等说明,为建模做准备。

设计意图:在明确目的和内容等指引下,学生的建模活动能更加有效地开展。

3.2.2选择合理的模型表征方式

扭扭棒由一根铁丝和缠绕在其周围的绒毛组成。铁丝表征DNA,绒毛表征染色质蛋白(见图1)。由于铁丝比较容易弯折,便于后续的模拟过程。学生从材料袋中取出扭扭棒并观察、适当弯折,初步了解其性能。

设计意图:通过给学生介绍扭扭棒的构成,引导学生体会建模使用的材料要尽可能恰当反应模拟对象,提高建模真实性这一特点。

3.2.3构建模型

教师呈现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显微摄影图,学生根据染色体行为特点进行初步排序后,教师引导学生建构细胞周期的概念并提问:如何保证子细胞中染色质相同?分裂间期细胞需要什么准备?学生讨论得出需先复制再均分。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构建复制好的染色质模型。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从不同扭扭棒中选出两条等长、颜色相同的,检测学生对染色质复制的理解。

教师继续提问:图中可见密集排列、结构松散的染色质和形态较为清晰的染色体,哪种形态适合复制,哪种形态适合均分?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将扭扭棒折叠以模拟染色体。学生小组合作构建染色质和染色体的模型,演示并体验哪种形态更容易均分。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分离松散的染色质和螺旋化的染色体,学生借助实物模型体会染色质螺旋化成染色体能提高分离效率,降低错误概率。

教师提问:染色体在细胞的什么位置?什么结构在牵引染色体?学生用记号笔画出细胞核膜,再从染色体中部(或偏向一端)画细线,表示纺锤丝。教师继续提问:染色体的移动遇到什么障碍?怎样解决?学生通过讨论得出,核膜会在染色体移动前分解。学生在染色体周围画出分解的核膜。教师追问:染色体均分时,细胞膜、细胞质发生了哪些变化?各小组学生分别选择一个时期并完善该时期的细胞模型。

设计意图:通过“构建模型-发现问题-完善模型”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降低建模难度。学生边思考边建模,实现主动建构知识。同时学生能体会构建模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基于一定的已知信息,提出合理的构思。当条件改变时,模型需要及时调整。

3.2.4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