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烧伤的急救和护理.pptx
文件大小:3.04 M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6-17
总字数:约2.69千字
文档摘要

烧伤的急救和护理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1

烧伤基础概念

02

现场急救步骤

03

伤情评估体系

04

专业护理要点

05

并发症应对方案

06

康复管理指导

01

烧伤基础概念

烧伤定义与分类标准

01

烧伤定义

指热力、化学物质、电或放射线引起的组织损伤。

02

分类标准

根据烧伤深度、面积和严重程度进行分类,包括浅度烧伤、深度烧伤、严重烧伤等。

热力/化学/电击伤区别

热力烧伤

电击伤

化学烧伤

由火焰、热液、热固体等直接作用于人体引起的烧伤,创面呈焦痂或炭化。

由强酸、强碱、磷等化学物质引起的烧伤,创面可呈酸性、碱性或磷性。

由电流通过人体引起的烧伤,通常有入口和出口,并可能伴有肌肉、神经、内脏等深部组织损伤。

深度分级判断方法

伤及皮肤表皮层,生发层健在,有疼痛、红斑、干燥、水肿等症状。

浅度烧伤

伤及真皮乳头层,局部感觉迟钝,创面呈红白相间,可有水疱形成。

深度烧伤

伤及皮肤全层,甚至肌肉、骨骼或内脏器官,创面呈焦痂或炭化,感觉丧失。

全层烧伤

02

现场急救步骤

脱离致伤源原则

迅速离开火源,滚灭身上的火焰,避免吸入烟雾或火源。

火焰烧伤

化学烧伤

电烧伤

立即脱离化学物质,脱去污染的衣物,用清水冲洗伤口和周围皮肤。

立即切断电源,用绝缘物体将患者与电源分离,避免电流通过身体。

创面降温操作规范

冷水冲洗

用流动的冷水冲洗伤口,降低皮肤温度,减轻烧伤深度和疼痛。

01

冰敷

用冰块或冰袋敷在伤口上,减少组织损伤和疼痛,但要注意避免冻伤。

02

涂抹药物

在伤口上涂抹清凉、滋润的烧伤药膏,缓解疼痛并促进愈合。

03

衣物处理与伤口覆盖

干净纱布覆盖

用干净的纱布或绷带覆盖伤口,避免感染。若伤口面积较大,可用干净的床单或衣物包裹。

03

摘下伤口周围的戒指、手表等饰物,以免影响血液循环或造成二次伤害。

02

除去饰物

剪开衣物

若衣物紧贴伤口,应用剪刀剪开,避免摩擦和撕裂伤口。

01

03

伤情评估体系

体表面积计算法则

中国新九分法

将人体表面积划分为9个区域,每个区域占总体表面积的百分比为9%,再加1%为加值,用于计算总体表面积。

手掌法

目测法

患者的手掌大小约等于其体表面积的1%。适用于快速估算。

根据经验对烧伤面积进行直接目测,适用于较小面积的烧伤。

1

2

3

仅伤及表皮浅层,生发层健在,再生能力强。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干燥、无水疱。

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轻度烧伤

伤及表皮的生发层、真皮乳头层,局部有大小不一的水疱形成,内含淡黄色澄清液体。

中度烧伤

伤及皮肤全层,甚至可达肌肉、骨骼或内脏器官。创面呈现焦痂或炭化,无痛觉,可见粗大栓塞的树枝状血管网。

重度烧伤

特殊部位伤情识别

面部烧伤

应注意眼、耳、鼻、口等重要器官的伤情,以及有无吸入性损伤。

01

手部烧伤

应注意手指的屈曲功能是否受到影响,以及指端血液循环情况。

02

会阴部烧伤

因皮肤薄嫩,易感染,应特别注意保护。

03

呼吸道烧伤

应注意呼吸道的通畅性,以及有无吸入性损伤和呼吸困难。

04

04

专业护理要点

创面清洁消毒流程

使用无菌棉签或纱布轻轻擦拭创面,去除表面污物、坏死组织及残留物。

清除异物

使用生理盐水、碘伏等消毒剂对创面进行消毒,以减少感染风险。

创面消毒

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消毒剂,如酒精、碘酒等,以免加重患者疼痛。

注意事项

水疱处理决策标准

创面处理

抽液后,使用消毒剂对创面进行消毒,并涂抹药膏促进愈合。

03

应在严格无菌操作下,使用注射器抽出水疱内液体,保留水疱皮,以保护创面。

02

大水疱

小水疱

可让其自行吸收,避免刺破,以减少感染风险。

01

敷料选择与更换周期

根据创面情况选择适当的敷料,如油纱、纱布、泡沫敷料等,以保护创面、促进愈合。

敷料选择

更换周期

注意事项

敷料应定期更换,以保持创面清洁、干燥,一般每天更换一次,或根据创面情况随时更换。

更换敷料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交叉感染。

05

并发症应对方案

休克预防监测指标

精神状态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烦躁不安、神志恍惚、表情淡漠等休克前期症状。

02

04

03

01

尿量

记录每小时尿量,确保每小时尿量不少于30ml,以反映肾脏功能及血容量情况。

血压与心率

持续监测血压变化,确保收缩压维持在90mmHg以上;心率过快或过缓均提示可能出现休克。

体温与皮肤状况

观察患者体温是否过低或过高,以及皮肤是否苍白、湿冷或有花斑等。

感染风险控制措施

创面处理

保持创面清洁与干燥,采用无菌敷料进行包扎,定期更换敷料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抗生素应用

根据伤情及细菌培养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以预防和控制感染。

环境管理

保持病房通风、干燥、整洁,严格控制探视人员,减少交叉感染风险。

营养支持

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饮食,以增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