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外科烧伤诊疗规范与处理流程.pptx
文件大小:3.8 M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6-17
总字数:约2.96千字
文档摘要

外科烧伤诊疗规范与处理流程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2

烧伤严重程度评估

03

急性期急救处理

04

创面处理策略

05

并发症防治措施

06

康复期系统管理

01

烧伤基础概述

01

烧伤基础概述

PART

烧伤定义与分级标准

指热力、化学物质、电、放射线等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的一种损伤。

烧伤定义

根据烧伤的深度、面积和严重程度,通常将烧伤分为一度、二度、三度和四度烧伤。

烧伤分级标准

病理生理机制解析

急性炎性反应

烧伤后立即出现局部红肿、疼痛、渗液等症状,是烧伤后的急性炎性反应。

01

组织坏死与修复

烧伤严重时,皮肤甚至深层组织会发生坏死,同时机体启动修复机制,以恢复受损组织的功能和结构。

02

休克与感染

大面积烧伤会引起体液丢失和感染,严重时可导致休克和危及生命。

03

流行病学数据特征

季节性特点

夏季是烧伤的高发季节,因为此时气温高、穿着单薄、易燃物品增多等因素容易导致烧伤的发生。

03

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儿童因好奇心强、自我保护意识差等原因成为烧伤的高发人群。

02

性别与年龄

发病率高

烧伤是一种常见的意外伤害,尤其在高温、火灾等环境中更容易发生。

01

02

烧伤严重程度评估

PART

烧伤面积计算方法(九分法)

头颈部

双上肢

躯干

双下肢

占体表面积的9%,包括头部、面部和颈部。

占体表面积的18%,包括手臂、前臂和手。

占体表面积的27%,包括前、后躯干。

占体表面积的46%,包括大腿、小腿和足。

深度判定技术指标

皮肤表面,轻微烧伤可恢复。

表皮层

皮肤深层,损伤较重,恢复时间较长。

真皮层

皮肤下脂肪层,若烧伤可判断为深度烧伤。

皮下组织

若涉及这些组织,则为深度烧伤,需紧急处理。

肌肉、骨骼、内脏

全身损伤综合评估

呼吸状况

评估呼吸道是否受损,是否有吸入性损伤。

01

循环状况

评估心率、血压等循环指标,确定是否存在休克风险。

02

烧伤程度

结合烧伤面积和深度,判断烧伤严重程度。

03

并发症风险

评估是否伴有其他损伤或疾病,如骨折、吸入性损伤等。

04

03

急性期急救处理

PART

迅速脱离致伤源

防止感染

保持呼吸道通畅

急救措施

评估伤情

现场急救五项原则

尽快将患者从烧伤现场转移至安全区域,避免继续接触火源或有害物质。

快速评估患者烧伤部位、面积、深度以及有无其他合并伤,以便制定合理的急救方案。

立即用冷水冲洗或浸泡烧伤部位,降低局部温度,减轻烧伤程度;剪开衣物,避免粘连和摩擦;涂抹适当的药物缓解疼痛。

用干净纱布或布料覆盖烧伤部位,避免污染和感染。

检查患者呼吸情况,如有呼吸困难,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转运监护核心要点

生命体征监测

烧伤部位保护

紧急处理

交接记录

转运途中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确保患者安全。

转运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护烧伤部位,避免再次受伤或污染。

如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心跳停止等紧急情况,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等紧急处理。

转运至医院后,要详细交接患者伤情、已采取的急救措施以及生命体征等情况,以便后续治疗。

复苏总量

根据烧伤面积和深度计算补液总量,以保证患者血容量和电解质平衡。

补液种类

根据伤情选择合适的补液种类,如晶体液、胶体液等,以满足患者不同的需求。

补液速度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补液速度,避免过快或过慢导致的不良后果。

监测指标

补液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尿量、心率、血压等指标,以便及时调整补液方案。

液体复苏公式应用

04

创面处理策略

PART

清创消毒标准流程

创面清洁

采用无菌生理盐水或凉开水清洗创面,去除异物和污垢。

01

创面消毒

使用碘伏、酒精等消毒剂对创面进行消毒,避免感染。

02

清创操作

去除坏死组织和异物,保留健康组织,促进伤口愈合。

03

创面评估

对创面进行分类、评估,为下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04

敷料选择与更换规范

根据创面情况选择适宜的敷料,如湿性敷料、干性敷料、银离子敷料等。

敷料选择

根据敷料渗湿情况及时更换,保持创面清洁干燥。

敷料更换

更换敷料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交叉感染。

更换注意事项

手术修复适应症

创面较大

功能障碍

深度烧伤

特殊部位

对于创面较大、难以自行愈合的伤口,需进行手术修复。

深度烧伤伤及真皮层,需通过手术修复恢复功能和外观。

烧伤导致功能障碍,如关节僵硬、手指变形等,需手术进行修复。

面部、手部等特殊部位的烧伤,需尽早手术修复,以免影响外观和功能。

05

并发症防治措施

PART

感染预防控制方案

严格无菌操作

合理使用抗生素

皮肤护理

隔离措施

在烧伤创面的处理、换药、手术等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无菌原则,避免交叉感染。

根据烧伤创面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

保持烧伤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