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产褥期常见疾病.pptx
文件大小:3.32 M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6-17
总字数:约2.64千字
文档摘要

产褥期常见疾病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02

产褥期感染

01

产后出血

03

急性乳腺炎

04

尿潴留与便秘

05

产后抑郁

06

静脉血栓栓塞

01

产后出血

主要诱因分析

6px

6px

6px

产程过长、子宫过度膨胀、多胎妊娠等导致子宫收缩乏力。

子宫收缩乏力

分娩过程中产道撕裂、宫颈或阴道损伤等。

产道损伤

胎盘滞留、胎盘植入、胎盘部分剥离等胎盘因素。

胎盘因素

01

03

02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羊水栓塞、胎盘早剥等并发症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

凝血功能障碍

04

临床表现识别

阴道出血

子宫收缩不良

失血症状

尿液异常

胎儿娩出后,阴道出血持续不断,出血量超过500毫升。

子宫质地软,收缩乏力,宫底升高。

面色苍白、口干、心慌、出冷汗、血压下降等失血性休克表现。

出现少尿、无尿等肾功能受损表现。

迅速止血

采用按摩子宫、应用宫缩剂、宫腔填塞等方法迅速止血。

输液输血

建立静脉通道,输注晶体液、胶体液和血液制品,补充血容量。

监测生命体征

密切监测产妇的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

查找原因并处理

针对出血原因,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如胎盘滞留需手取胎盘,产道损伤需缝合等。

紧急处理措施

02

产褥期感染

感染类型分类

外阴或阴道感染

包括细菌性阴道炎、外阴炎等,常由分娩时会阴裂伤或会阴侧切引起。

子宫内膜炎或子宫肌炎

由于胎盘残留或细菌侵入子宫引起,可能伴有高热、下腹痛等症状。

盆腔感染

包括输卵管炎、盆腔腹膜炎等,严重时可引起感染性休克。

血栓性静脉炎

由于产后血液高凝状态,盆腔或下肢静脉发生血栓形成并感染。

症状与诊断标准

产后24小时内体温超过38℃,或产后10天内体温出现两次达到或超过38℃。

发热

产后恶露量增多,有臭味,或伴有脓性分泌物。

异常恶露

会阴部、下腹部或盆腔出现疼痛或压痛,严重时疼痛难忍。

疼痛

01

03

02

如头痛、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心率加快等。

全身中毒症状

04

抗生素应用原则

早期、足量、联合用药

一旦确诊产褥期感染,应立即使用抗生素,并选用广谱、高效、敏感的抗生素联合治疗。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

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应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试验结果调整用药方案。

给药途径和剂量要合理

抗生素的应用途径、剂量和频次应根据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调整。

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和毒性

在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和毒性反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03

急性乳腺炎

发病机制解析

乳汁是细菌的良好培养基,淤积的乳汁易引发细菌感染。

乳汁淤积

乳头破损或皲裂时,细菌可从裂口进入乳腺组织,引发急性乳腺炎。

细菌入侵

产妇分娩后身体免疫力降低,容易感染疾病。

免疫力下降

红肿热痛特征

局部红肿

患侧乳房出现红肿,并伴有疼痛。

01

发热

体温升高,可至39℃以上,伴有寒战、头痛等全身症状。

02

乳房疼痛

乳房出现胀痛或刺痛,严重时疼痛剧烈,不敢触碰。

03

乳腺肿块

患侧乳房可触及硬块,多为乳汁淤积所致。

04

尽量让宝宝多吸吮,每次哺乳应吸空乳房,避免乳汁淤积。

频繁哺乳

可用热毛巾敷在患侧乳房上,并进行轻柔按摩,有助于疏通乳腺管。

热敷按摩

哺乳后可用吸奶器或手法排空乳房,以减少乳汁淤积。

排空乳房

01

03

02

哺乳干预策略

症状严重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治疗,以控制感染。

抗生素治疗

04

04

尿潴留与便秘

生理原因探究

产程过长或胎儿过大造成膀胱受压迫,产后膀胱肌肉张力丧失或神经功能紊乱导致尿潴留。

尿潴留原因

产后腹肌和盆底肌松弛,排便力量减弱;饮食过于精细,缺乏纤维素;产后卧床休息,活动量减少。

便秘原因

护理操作规范

鼓励产妇尽早自行排尿,用温水冲洗会阴部,听流水声刺激排尿;按摩膀胱区,促进排尿;如仍无法排尿,需导尿。

尿潴留护理

指导产妇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适当增加活动量,促进肠道蠕动;饮食中增加膳食纤维和水分摄入,避免过度用力排便。

便秘护理

预防性饮食建议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多吃芹菜、菠菜、白菜等蔬菜,以及水果和全谷类食物。

01

补充水分

每天至少喝8杯水,有助于软化粪便,预防便秘。

02

避免刺激性食物

少吃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肠道负担。

03

05

产后抑郁

高危因素筛查

既往抑郁症史

孕期和分娩期并发症

家族遗传因素

社会心理因素

曾经有抑郁症病史的产妇,在产褥期患抑郁症的风险会增加。

家族中有抑郁症病史的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较高。

孕期和分娩期出现并发症的产妇,如妊娠高血压、糖尿病、产后出血等,容易引发产后抑郁症。

缺乏家庭支持、夫妻关系不和、经济压力等社会心理因素,也是产后抑郁症的高危因素。

心理评估方法

常用的筛查工具包括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产后抑郁筛查量表(PDSS)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