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疾病防治与护理要点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ONTENTS
01
乳腺系统基础认知
02
典型疾病病理解析
03
诊断技术应用
04
综合治疗方案
05
健康管理策略
06
康复支持体系
01
乳腺系统基础认知
乳腺位于皮下浅筋膜浅层与深层之间,呈现出半球形的形态,左右各一,对称性存在。
乳腺解剖与生理功能
乳腺位置与形态
乳腺由腺体、导管、纤维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其中腺体和导管是产生和输送乳汁的主要组织。
乳腺组织结构
乳腺具有分泌乳汁的功能,是哺乳动物哺育后代的重要器官,同时乳腺也参与性活动和女性第二性征的维持。
生理功能
常见疾病分类标准
乳腺炎
乳腺增生
乳腺纤维瘤
乳腺癌
乳腺炎是乳腺组织发炎的疾病,常见症状包括乳房疼痛、红肿、发热等,严重时可形成脓肿。
乳腺增生是指乳腺组织增生性改变,通常与内分泌失调有关,常见症状为乳房胀痛和乳腺结节。
乳腺纤维瘤是一种良性肿瘤,通常单发,多见于青年女性,主要表现为乳房肿块。
乳腺癌是乳腺组织中的恶性肿瘤,早期常无明显症状,晚期可出现乳房肿块、皮肤改变和腋窝淋巴结肿大等。
高危人群筛查指标
年龄因素
乳腺疾病史
遗传因素
生育与哺乳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乳腺癌的发病风险也会增加,特别是45岁以上的女性需要更加关注乳腺健康。
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人群发病风险较高,应定期进行乳腺检查。
曾经患有乳腺疾病的人群,如乳腺增生、乳腺纤维瘤等,乳腺癌的发病风险也会增加。
未生育或晚生育、未哺乳或哺乳时间短的女性乳腺癌发病风险较高。
02
典型疾病病理解析
乳腺癌与雌激素、孕激素及泌乳素等激素水平有关,长期暴露于高水平激素环境下易导致乳腺癌的发生。
BRCA1和BRCA2等乳腺癌相关基因的突变,会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
乳腺组织密度较高,易形成肿块,且不易被发现。
长期高脂肪饮食、缺乏运动、饮酒等不健康生活方式也会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
乳腺癌发病机制
激素水平
基因突变
乳腺组织密度
生活方式
乳腺增生临床表现
乳房胀痛
乳腺增生常表现为乳房胀痛,尤其在月经前加重,月经后减轻。
月经不调
乳腺增生患者可能伴有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症状。
乳房肿块
乳腺增生可导致乳房内出现单个或多个肿块,肿块质地较韧,边界不清,与周围组织无粘连。
乳头溢液
少数乳腺增生患者可出现乳头溢液,多为浆液性或浆液性液体。
急性乳腺炎诱因
乳汁淤积
细菌入侵
乳房外伤
产妇免疫力下降
乳汁淤积是急性乳腺炎的主要原因,乳管阻塞、乳汁排出不畅导致乳汁淤积。
乳头破损或皲裂,细菌沿淋巴管入侵是急性乳腺炎的感染途径,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病原菌。
乳房受到挤压、撞击等外伤,也容易引起急性乳腺炎。
产妇身体免疫力下降,易感染细菌引发急性乳腺炎。
03
诊断技术应用
利用超声波的反射特性,观察乳腺组织中的病变情况,如肿块的形态、大小、位置等。
乳腺超声检查要点
乳腺超声检查技术原理
适用于所有乳腺疾病患者,尤其是年轻女性和哺乳期妇女。
乳腺超声检查适用人群
检查前需保持乳房皮肤清洁,避免涂抹任何化妆品或药膏;检查时需充分暴露乳房,便于医生观察;检查过程中需保持静止,避免移动。
乳腺超声检查注意事项
钼靶检测适应场景
钼靶检测原理
钼靶检测注意事项
钼靶检测适用人群
利用X射线对乳腺组织进行摄片,以发现乳腺组织中的微小病变。
主要适用于40岁以上的女性,尤其是有乳腺癌家族史或乳腺疾病史的女性。
检查前需去除身上所有金属物品,避免影响检查结果;检查时需保持乳房的固定,避免移动;检查后需等待医生解读结果,如有异常需及时进一步检查。
病理活检操作规范
病理活检的意义
通过穿刺或切取的方式获取乳腺组织样本,进行细胞学或组织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病理活检的适应症
适用于所有怀疑为恶性的乳腺病变,如乳腺癌等。
病理活检的操作步骤
术前准备,包括消毒、局部麻醉等;穿刺或切取组织样本;将样本送至病理科进行检查;等待病理结果,根据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病理活检的注意事项
术后需保持伤口清洁,避免感染;如有异常症状需及时就医;根据病理结果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04
综合治疗方案
外科手术类型选择
乳腺结节切除术
乳腺区段切除术
乳腺癌保乳手术
乳房重建术
适用于确诊的乳腺结节,特别是有恶性风险的结节。
适用于乳腺组织较丰富,病变范围较大的患者。
适用于早期乳腺癌患者,保留乳房外形及功能。
在乳腺癌根治术后,进行乳房外形重建,提高生活质量。
消灭残留癌细胞,预防复发和转移,提高生存率。
术后辅助治疗
根据肿瘤类型、分期及患者情况,选择敏感化疗药物。
化疗药物选择
01
02
03
04
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复发风险。
术前新辅助治疗
利用射线杀灭癌细胞,保护正常组织,提高局部控制率。
放疗技术
放化疗协同效应
内分泌治疗创新
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