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感染诊疗要点演讲人:日期:
目录02常见致病菌01疾病概述03临床表现04诊断流程05治疗原则06预防策略
01疾病概述
腹腔感染定义与分类定义腹腔感染是指腹腔内的器官或组织受到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的感染,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性疾病。01分类根据感染范围可分为局限性腹腔感染和弥漫性腹腔感染;根据病原体可分为细菌性、真菌性和病毒性腹腔感染等。02
流行病学与高危因素01流行病学腹腔感染是常见的临床疾病,发病率高,病死率也较高,尤其在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和腹腔手术患者中更为常见。02高危因素包括腹部手术、腹腔穿刺、肠梗阻、肠穿孔、肠道缺血、腹腔内异物、肝硬化、糖尿病、肿瘤等。
病理生理机制腹腔感染的感染途径主要包括血源性、上行性、直接蔓延和淋巴道等途径。感染途径病理改变免疫反应腹腔感染可引起腹膜充血、水肿、渗出等炎症反应,严重时可导致肠粘连、肠梗阻、腹腔脓肿等并发症。腹腔感染可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包括局部和全身性炎症反应,如发热、白细胞升高等。
02常见致病菌
革兰阴性菌与厌氧菌分布大肠杆菌、克雷伯菌、变形杆菌、肠杆菌等,常引起腹腔内感染。革兰阴性菌脆弱类杆菌、梭状芽孢杆菌等,在腹腔感染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在穿孔或缺血性肠病中更为常见。厌氧菌
多重耐药菌感染特点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易扩散感染难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革兰阴性杆菌等。多重耐药菌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治疗困难,需依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多重耐药菌易于在医院内传播,导致暴发流行,需采取严格防控措施。
病原体检测技术常规细菌培养通过采集腹腔分泌物、血液等样本进行细菌培养,确定病原菌种类及药敏情况。01分子生物学检测应用PCR、荧光原位杂交等技术,快速检测病原体及其耐药基因,提高诊断准确性。02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体水平,辅助诊断腹腔感染及其病原体类型。03
03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与全身反应局部疼痛局部压痛发热胃肠道症状腹腔感染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感染部位持续性钝痛或剧痛,深呼吸、咳嗽或体位改变时疼痛加剧。感染部位有明显压痛,常伴有肌肉紧张和反跳痛。多为高热,体温常超过39℃,伴寒战、头痛、全身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胀等,严重者可出现肠梗阻、肠麻痹等症状。
观察腹部皮肤颜色、腹部膨隆程度及对称性,注意有无皮疹、瘀斑等异常体征。检查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同时触摸腹部有无包块、肝脾肿大等。叩诊腹部有无移动性浊音,判断腹腔内有无积液。听诊肠鸣音是否亢进或减弱,有无气过水声或金属音等异常肠鸣音。腹部体征评估要点腹部视诊腹部触诊腹部叩诊腹部听诊
体温持续在39℃以上,物理降温及药物降温效果不佳。持续高热不退表现为烦躁不安、嗜睡、昏迷等,提示病情严重。精神状态改变出现呼吸急促、鼻翼扇动、口唇发绀等呼吸困难表现。呼吸困难010302重症感染预警信号出现血压下降、四肢厥冷、心率加快等休克表现。循环衰竭同时出现肾功能不全、肝功能损害、凝血功能障碍等多器官功能衰竭表现。多器官功能衰竭0405
04诊断流程
实验室检查关键指标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感染。白细胞计数及分类CRP升高提示细菌感染。C反应蛋白(CRP)PCT升高有助于细菌感染的诊断。降钙素原(PCT)可确定病原菌种类及药敏情况。血液细菌培养
影像学检查选择标准超声对腹腔积液、脓肿、囊肿等病变有较高诊断价值。01CT对腹腔实质脏器损伤、腹腔脓肿等病变有重要诊断意义。02MRI对软组织感染、血管病变等有较好的诊断效果。03X线平片可用于胃肠道穿孔、肠梗阻等急腹症的诊断。04
临床评分工具应用APACHEII评分用于评估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SOFA评分反映器官功能障碍程度,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MannheimPeritonitisIndex(MPI)专门用于评估腹腔感染的严重程度及预测死亡率。EAT-10评分评估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
05治疗原则
经验性抗生素选择方案剂量与疗程根据患者病情、病原体种类及抗生素特点,确定合适的剂量与疗程。03对于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应考虑联合用药以提高疗效。02联合用药病原体种类与抗生素敏感性根据腹腔感染常见病原体种类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选择合适的抗生素。01
外科干预时机与方式对于腹腔脓肿、腹腔内瘘、肠梗阻等,需及时手术清除病灶。手术适应症根据病变部位、范围及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手术方法保持伤口清洁,预防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术后处理
营养支持与液体管理01营养支持根据患者营养状况及感染消耗,给予足够的营养支持,提高患者免疫力。02液体管理维持患者水、电解质平衡,预防脱水及水过多。
06预防策略
围手术期感染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