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的程序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02
患者初步评估
01
现场安全评估
03
急救措施实施
04
急救设备应用
05
信息沟通与转运
06
后续处置规范
01
现场安全评估
环境危险因素排查
判断现场是否存在可能对患者或救援人员造成伤害的危险因素。
识别潜在危险
根据危险因素的种类、数量和强度,评估现场危险程度。
评估危险程度
采取必要措施,消除或减少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
排除安全隐患
防护措施启动要求
应急预案启动
根据现场危险情况,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
01
紧急隔离措施
在危险区域设置警戒线,防止无关人员进入。
02
紧急疏散程序
制定紧急疏散路线,确保患者和救援人员安全撤离。
03
个人防护装备检查
防护用品使用培训
对救援人员进行防护用品使用培训,确保其能够正确使用。
03
检查防护用品的完好性和有效性,确保其能够发挥应有的防护作用。
02
防护用品功能检查
防护用品穿戴
确保救援人员穿戴适当的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防护服等。
01
02
患者初步评估
意识状态快速判断
呼唤患者、轻拍患者肩膀,观察其是否有反应。
观察患者是否清醒
判断意识障碍程度
评估患者定向力
通过患者言语、眨眼、肢体动作等反应,判断其意识障碍程度。
询问患者姓名、时间、地点等信息,以评估其定向力是否受到影响。
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深度等,判断是否存在呼吸困难。
观察呼吸状况
呼吸与循环系统检查
听诊患者肺部呼吸音,判断是否有异常呼吸音或啰音。
检查呼吸音
触摸患者脉搏,观察皮肤颜色、温度等,以评估血液循环状况。
评估循环状况
测量患者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为后续急救提供依据。
监测生命体征
查找伤口或创伤部位
评估伤口情况
迅速查找患者身上是否有伤口或创伤部位。
观察伤口的大小、深度、出血情况等,判断是否需要紧急处理。
创伤部位初步筛查
检查有无骨折
轻轻触摸患者受伤部位,检查是否有骨折迹象,避免造成二次伤害。
伤口处理
对于轻微伤口,可进行简单清洗和包扎;对于严重伤口,需进行紧急止血和固定。
03
急救措施实施
止血与伤口处理规范
根据出血部位和出血量,采取指压止血、加压包扎止血或止血带止血等方法。
止血方法
清洗伤口,去除异物,避免感染,对于深度伤口,应及时缝合。
伤口处理
用干净的纱布或绷带包扎伤口,避免细菌感染。
伤口包扎
心肺复苏操作流程
判断意识和呼吸
胸外按压
呼叫救援
人工呼吸
轻拍患者肩膀,呼唤其名字,观察是否有意识和呼吸。
如患者无意识和呼吸,立即呼叫救援,同时开始心肺复苏。
将患者仰卧于坚硬的平面上,双手重叠放在胸骨下半部,进行快速、有力的按压。
进行30次胸外按压后,进行两次人工呼吸,注意吹气量和吹气时间。
气道异物清除技术
海姆立克急救法
适用于患者意识清醒的情况,通过挤压上腹部使膈肌上升,产生强力气流将异物排出。
01
拍背法
对于婴儿或无法站立的患者,可采用拍背法,将患者面朝下,拍打其背部,使异物排出。
02
指抠法
对于喉部被异物堵塞的患者,可采用指抠法,将手指伸入喉部,将异物抠出。
03
04
急救设备应用
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使用
AED的基本功能
AED能够自动分析患者心律,并在需要时进行除颤,是非专业人员也可以使用的急救设备。
AED的适用症状
AED主要适用于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是心脏骤停患者的首选救治设备。
AED的使用步骤
确认患者心跳骤停后,打开AED电源,按照语音提示贴好电极片,等待AED自动分析患者心律并给出除颤指示,按下除颤按钮完成除颤。
AED的注意事项
在使用AED时,需确保患者处于安全环境,避免接触水或其他导电物质,同时需遵循AED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氧气供给系统操作
中心供氧系统的组成
中心供氧系统主要由氧气源、氧气输送管道、氧气压力监测装置和氧气终端组成。
01
氧气供给的操作步骤
确认氧气源压力正常,打开氧气输送管道阀门,调节氧气流量和压力,将氧气输送到患者处。
02
氧气供给的注意事项
在使用氧气时,需确保氧气流量和压力的稳定,同时需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和氧饱和度,以及时调整氧气流量。
03
氧气瓶的使用
在无法接入中心供氧系统时,需使用氧气瓶进行氧气供给,此时需注意氧气瓶的氧气压力和剩余量,以及氧气瓶的固定和安全。
04
急救担架转运方法
担架的选择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急救担架,如折叠式担架、铲式担架等。
担架与车辆的配合
在将患者转运至救护车或其他交通工具时,需与车辆进行良好的配合,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担架的使用步骤
将担架放置在患者身体下方,固定好患者,然后抬起担架进行转运。
担架转运的注意事项
在转运过程中,需保持患者的平稳和舒适,避免剧烈震动和摇晃,同时注意患者的呼吸和心跳情况,以及时进行处理。
05
信息沟通与转运
急救中心联络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