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管理办法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02
人员培训管理
01
体系架构规范
03
设备配置标准
04
流程优化措施
05
质量控制体系
06
公众教育推广
01
体系架构规范
急救网络组织体系
负责城市院前急救的指挥、调度和患者转运,同时承担急救培训和急救宣传任务。
急救中心(站)设置
与急救中心联网,承担院前急救任务,提供急救医疗服务和患者转运。
急救网络医院
通过电话、网络等通讯手段,实现对急救资源的统一指挥和调度。
急救指挥调度系统
分级响应机制设置
一级响应
发生特别重大突发事件时,启动最高级别的急救响应,所有急救资源全部投入救援。
01
二级响应
发生较大突发事件时,启动相应级别的急救响应,调度部分急救资源参与救援。
02
三级响应
发生一般突发事件时,由急救网络医院自行处理,同时向急救中心报告情况。
03
多部门协同机制
公安部门
负责维护急救现场秩序,保障急救人员和设备安全,协助急救人员开展救援工作。
03
负责具体实施院前急救工作,包括人员培训、设备维护、急救患者转运等。
02
医疗急救机构
卫生行政部门
负责制定院前急救相关政策和规范,监督执行情况,协调跨部门合作。
01
02
人员培训管理
急救人员资质要求
具备医学专业背景,包括医学、护理、急救等相关专业。
医学专业背景
急救技能证书
工作经验
必须持有有效的急救技能证书,如心肺复苏(CPR)证书、急救员证书等。
具备一定的急救工作经验,能够迅速应对各种紧急情况。
包括急救原则、急救程序、常见急症的病因、病理和临床表现等。
急救理论知识
如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急救技能。
急救技能操作
培养急救团队中的协作精神和沟通技巧,提高整体急救效率。
团队协作与沟通
标准化培训内容
定期考核与复训制度
01
定期考核
定期对急救人员进行考核,检验其急救技能和理论知识水平。
02
复训制度
根据急救技能和知识的更新情况,定期组织复训,确保急救人员始终掌握最新的急救技能。
03
设备配置标准
基础急救设备清单
担架
急救箱
氧气瓶与给氧设备
急救药品
用于搬运伤病员,包括软担架、硬担架和铲式担架等。
提供伤病员吸氧,包括氧气瓶、氧气流量表和鼻导管等。
包含常用急救药品和器械,如止血带、纱布、绷带、消毒剂等。
包括心肺复苏药物、止血药、镇痛药、抗过敏药等常见急救药品。
车载设备维护规范
定期检查
保养与维护
消毒与清洁
维修与更换
对车载设备进行定期检查,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故障。
按照设备使用说明书进行保养和维护,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对使用过的设备进行彻底消毒和清洁,防止交叉感染。
及时维修损坏的设备,更换过期或失效的部件。
通讯设备
配备无线通讯设备,确保与医疗指挥中心或其他急救单元的联系畅通。
导航设备
安装GPS导航设备,确保快速准确地到达伤病员所在地。
信息记录设备
配备电子病历系统或手写记录本,记录伤病员的基本信息、病情、急救过程等。
数据传输设备
可将伤病员的数据实时传输至医院或其他医疗机构,以便提前做好准备。
信息化设备应用要求
04
流程优化措施
接警与调度流程
设立统一急救电话
在全国范围内设立统一的急救电话号码,方便民众快速拨打。
调度员专业培训
提高调度员的业务能力,确保在接到呼救电话时,能迅速获取关键信息并作出合理调度。
优先调度原则
根据患者病情、急救资源分布等情况,遵循就近、就急、就专业原则进行调度。
实时跟踪与反馈
对急救车辆进行实时跟踪,及时将患者情况反馈给调度中心,以便调整救援方案。
现场急救操作规范
生命体征监测
病情评估与记录
急救措施实施
患者隐私保护
到达现场后,首先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包括呼吸、心跳、血压等。
根据患者病情,迅速采取止血、通气、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
对患者病情进行初步评估,并详细记录急救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和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在急救过程中,注意保护患者隐私,避免泄露患者个人信息。
患者转运衔接标准
转运前评估
转运人员培训
转运设备准备
转运过程监护
在转运前,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情稳定性等进行全面评估,确保转运安全。
转运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掌握正确的转运方法和紧急处理措施。
确保转运所需的设备、药品等物品齐全,并处于良好备用状态。
在转运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确保患者安全到达目的地。
05
质量控制体系
急救时效性评估
评估从接到急救电话到医护人员到达现场的时间。
急救反应时间
评估从患者接触医护人员到开始接受专业救治的时间。
救治时间
评估急救流程的合理性和医护人员操作的熟练程度。
急救效率
服务质控指标
急救设备完好率
确保急救设备处于良好状态并随时可用。
01
医护人员专业水平
定期培训和考核,确保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服务质量。
02
患者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