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急救流程图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02
分诊处理标准
01
接诊评估规范
03
抢救流程管理
04
急救设备使用
05
多科室协作机制
06
后续处置规范
01
接诊评估规范
初步病情判断标准
呼吸状况
神经系统功能
循环状况
疼痛程度
观察患者呼吸频率、呼吸深浅及呼吸节律,评估是否存在呼吸衰竭。
检查患者脉搏、心率、血压,确定有无休克或循环衰竭。
评估患者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判断是否存在神经系统异常。
询问患者疼痛部位、性质及程度,评估是否存在严重疼痛或需要紧急处理的症状。
生命体征监测流程
体温测量
血压监测
心率与呼吸监测
氧饱和度监测
使用体温计测量患者体温,判断是否发烧或低体温。
定期测量患者血压,观察血压变化趋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持续监测患者心率和呼吸频率,确保生命体征平稳。
使用氧饱和度仪监测患者血氧饱和度,及时发现低氧血症。
患者基本信息
准确记录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
病情及处置记录
详细记录患者初步病情、已采取的急救措施及效果。
交接记录
确保交接时患者信息准确无误,包括已完成的急救措施及待解决的问题。
上报要求
对于特殊病例或紧急情况,需及时向上级医生或相关部门报告。
信息登记与上报要求
02
分诊处理标准
分诊级别判定规则
病情轻重缓急
根据患者病情轻重缓急,分为紧急、危重、普通三个级别,分别用红、黄、绿三种颜色进行标识,紧急患者优先安排就诊。
01
生命体征评估
评估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确定是否需要紧急处理。
02
病史及症状
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及症状,结合体征判断疾病类型,决定患者就诊科室及初步治疗方案。
03
紧急状况处理
对于呼吸心跳骤停、严重创伤等紧急状况,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同时通知相关科室医生协助抢救。
04
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分流至内科就诊。
内科疾病
妇科疾病、产科分娩等,分流至妇产科就诊。
妇产科疾病
创伤、骨折、外科感染等,分流至外科就诊。
外科疾病
01
03
02
科室分流指引
婴幼儿及儿童疾病,分流至儿科就诊。
儿科疾病
头痛、脑溢血、脑外伤等,分流至神经科就诊。
神经科疾病
04
05
特殊患者处理预案
危重患者
传染病患者
精神病患者
老年患者
对于病情危重、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立即开通绿色救治通道,优先安排救治。
对于疑似或确诊的传染病患者,采取隔离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对于精神病患者,及时联系精神科会诊,并采取安全措施,防止患者自伤或伤害他人。
老年患者易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复杂情况,应加强监护,及时救治。
03
抢救流程管理
心肺复苏标准步骤
评估环境安全
判断周围环境是否安全,确保施救者与患者处于安全环境中。
02
04
03
01
呼叫紧急救援
如患者无意识,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寻求周围人帮助。
判断患者意识
轻拍患者肩膀并呼喊,观察患者是否有意识。
判断呼吸心跳
检查患者是否有呼吸和心跳,如无呼吸或心跳骤停,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创伤急救操作规范
止血
迅速止血,避免失血过多。可采用直接压迫、止血带等方法。
01
包扎
用干净的纱布或绷带包扎伤口,保护伤口不受污染。
02
固定
对于骨折等严重创伤,要用夹板或代用品固定伤处,避免二次损伤。
03
运送
将患者送往医院进行详细检查和治疗,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04
中毒急救处理流程
6px
6px
6px
立即将患者移至安全区域,脱离毒源或危险环境。
脱离毒源
针对不同类型的中毒,应用相应的解毒剂进行治疗。
应用解毒剂
根据患者中毒情况,采取催吐、洗胃、导泻等措施清除体内毒物。
清除毒物
01
03
02
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意外情况。
密切观察
04
04
急救设备使用
除颤仪操作标准
设备检查
患者连接
操作流程
注意事项
确保除颤仪处于备用状态,检查电源线、电极板、导电胶等是否完好无损。
将电极板正确贴在患者胸部,确保皮肤紧密接触,避免电极板脱落或接触不良。
按照除颤仪的操作流程进行操作,包括开机、选择能量、充电、放电等步骤,确保操作准确无误。
在除颤前,应确认患者心律情况,确保除颤仪的使用是安全的;除颤后,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等后续操作。
根据患者病情和需要,选择合适的呼吸机型号和模式。
根据患者的呼吸频率、潮气量等生理参数,合理设置呼吸机的参数,确保患者得到充分的氧供和通气支持。
确保呼吸机与患者之间的管道连接紧密,避免漏气或脱落,同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呼吸情况。
定期对呼吸机进行清洁、消毒和检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呼吸机配置要求
设备选择
参数设置
管道连接
日常维护
急救药品管理规范
药品存放
将急救药品存放在指定的位置,确保药品不受潮湿、高温、光照等因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