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膜电位的测量及变化曲线分析
(南京市第十二中学江苏南京210011)
关于高中生物学新教材《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第二章第三节中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内容,教材中有如下介绍:“在蛙的坐骨神经上放置两个微电极,并将它们连接到一个电表上……”。对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教材从实验分析开始,通过静息状态与受到刺激的情况下电表测得电位的变化,说明神经系统中传导的兴奋本质上是电信号。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教师可进一步训练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得出结论的理性思维。此外,相关考题形式变化多样,教师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分析有利于培养理性思维和关键能力。下文对神经膜电位的测量及变化曲线等方面进行分析。
如果在蛙的坐骨神经上放置两个电极,并将这两个电极连接到一个灵敏电流计(下称“电表”)上,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可测量神经膜电位。
(1)方法一:电表两电极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内侧和外侧,两电极分别位于细胞膜两侧相同位置,如图1所示,测得的是静息电位。
图1神经膜两侧相同位置的膜电位
图1中甲和乙的区别在于连接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是神经纤维膜的内侧、外侧与外侧、内侧,导致电表指针的偏转方向不同,电表指针的偏转方向代表电流的流向。当用电表检测到电路中存在弱电流时,可以直接在被测电路中串联,电表指针是否偏转,决定电路中的电流是否通过。如果指针向右偏转,则表示电路有电流从“+”端口流向“-”端口;如果指针向左偏转,则表示电路中有电流从“-”端口流向“+”端口。所以根据物理学原理:在图1中,电流从“+”端口进去,指针向右偏;电流从“-”端口进去,指针向左偏。
电流从电表的哪个端口进去,电表指针就向该端口一侧偏转。当在图1甲的A处给予一个适宜的刺激时,电表测得的膜电位变化如图1丙所示。从神经纤维受刺激到恢复静息状态过程中,电表指针两次通过0电位(丙曲线中的b、d两点)。
(2)方法二:电表两电极均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外侧(或内侧),电表指针不发生偏转,如图2甲(或丙)所示,此时膜外(或膜内)两电极间电位差为零。
图2神经膜同侧的膜电位
当两电极均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外侧时,电表指针读数仅仅是膜外两电极间的电位差情况,此时膜外的两电极间电位差为零,电表指针不发生偏转。当在图2中甲的A处给予一个适宜的刺激时,产生的兴奋(外负内正)从A向右传导时,电流从电表的“-”端流入,电表指针先向左偏转然后再向右偏转,电表测得的电位变化如图2乙所示。如果电表两电极均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内侧,此时的指针读数仅仅是膜内两电极间的电位差情况,此时膜内的两电极间电位差为零,电表指针不发生偏转,如图2丙所示;当在丙的A处给予一个适宜的刺激时,产生的兴奋(外负内正)从A向右传导时,电流从电表的“+”端流入,电表指针先向右偏转然后再向左偏转,电表测得的电位变化如图2丁所示。
电表两电极均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外侧(或内侧)时,神经纤维受刺激后兴奋依次传导至两电极过程中,电表指针均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3)方法三:电表两电极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内侧和外侧,两电极分别位于细胞膜两侧不同位置(a、b两点),测得的是静息电位,如图3所示。
图3神经膜两侧不同位置的膜电位
在如图3甲所示的膜电位测量中,若减小两电极位置a、b两点间的距离,则所测的膜电位变化曲线中d(图3乙)也随之减少,当ab=0时,两个波峰重叠,电流表指针偏转一次。
大量实验表明,当细胞外的K+浓度降低时,静息电位增大;相反,膜外K+浓度增高,则静息电位减小,而改变Na+的浓度则不影响静息电位值。神经元膜内的K+通过K+通道向外扩散并最终达到膜内外动态平衡的水平,这是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离子基础。
动作电位是短暂的、快速的膜电位变化过程。动作电位期间的离子流动主要与两种离子通道有关:电压门控Na+通道和电压门控K+通道,这些通道蛋白对膜电压的变化具有高度的特殊敏感性。当一个刺激引起膜电位上升至-55mV的阈电位时,Na+通道开放,引起Na+内流,使得膜内电位为正、膜外为负;当电位达到峰值时,Na+通道开始关闭,K+通道开放,使Na+停止内流,K+开始外流;K+的持续外流,使膜内电位再次变负,膜外变正,再经过一些变化过程,最终使神经细胞质膜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
神经元细胞质膜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不同。细胞在静息状态时,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膜内K+浓度高于膜外,细胞内带负电的大分子有机物的含量比细胞外丰富。在神经细胞质膜上有Na+和K+的通道蛋白,Na+通道打开时,Na+迅速进入细胞;K+通道打开时,K+迅速流出细胞;神经细胞质膜上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如图4所示。
图4“动作电位”的产生示意图
(1)图中①处表示静息电位,神经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对Na+的通透性小,主要表现为K+外流,使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此时细胞质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