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髋部骨折麻醉临床指南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2
麻醉方法选择
03
术中管理策略
04
术后护理重点
05
并发症防治
06
多学科协作模式
01
术前评估要点
01
术前评估要点
PART
患者整体状况评估
生理储备
精神状态
营养状况
疼痛程度
评估患者的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及储备情况,确定手术耐受能力。
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纠正营养不良或贫血,以提高手术耐受能力和术后康复能力。
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心理状态和情绪稳定性,确保患者能够充分理解手术风险并积极配合治疗。
评估患者疼痛的性质、部位和程度,以便制定合适的疼痛管理方案。
并存疾病处理原则
稳定性疾病
不稳定性疾病
传染性疾病
药物调整
对于稳定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应在术前进行适当调控,以达到手术要求。
对于不稳定性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出血等,应先进行紧急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再考虑手术。
对于传染性疾病,如肝炎、结核等,应在术前进行充分治疗,确保手术过程中不传播疾病。
术前应停用或调整可能影响手术和麻醉的药物,如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等。
ASA分级
生理评分系统
根据患者全身状况进行麻醉风险分级,分为五级,从I级(低风险)到V级(极高风险)。
如E-PASS评分等,通过评估患者的生理状态来预测手术风险。
手术风险分层工具
手术分级制度
根据手术的复杂程度、创伤大小等因素将手术分为不同等级,对应不同的风险级别。
麻醉风险评估工具
如麻醉风险评分(A-S评分)等,综合评估患者麻醉风险,为麻醉师提供决策依据。
02
麻醉方法选择
PART
椎管内麻醉技术规范
麻醉前评估
需要对患者的全身状况、凝血功能、脊柱有无畸形等进行全面评估,确定是否适合椎管内麻醉。
麻醉操作
麻醉后管理
选择合适的穿刺间隙,常规消毒、铺巾,穿刺成功后注入局麻药进行逐层浸润麻醉,然后置入导管注射麻醉药物。
监测生命体征、呼吸、循环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确保麻醉效果及患者安全。
1
2
3
全身麻醉实施标准
采用静脉或吸入方式进行麻醉诱导,使患者逐渐进入麻醉状态,同时监测生命体征和呼吸参数。
麻醉诱导
采用静脉或吸入麻醉药物维持麻醉深度,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无痛、无意识、无记忆。
麻醉维持
手术结束后停止麻醉药物输注,等待患者自然苏醒,同时监测生命体征和呼吸情况,确保患者平稳度过苏醒期。
麻醉苏醒
神经阻滞辅助方案
可选择腰丛、坐骨神经、股神经等神经阻滞方式,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手术需求选择合适的神经阻滞方案。
神经阻滞方式
神经阻滞药物
神经阻滞效果评估
常用的神经阻滞药物有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需求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浓度。
在神经阻滞完成后,需测试阻滞效果,确保手术区域无痛感,同时要注意避免过度阻滞导致运动障碍和不良反应。
03
术中管理策略
PART
循环监测与容量控制
动脉血压监测
尿量监测
心率监测
容量控制
持续监测动脉血压,维持血压在正常范围内波动,确保重要脏器灌注。
常规监测心率,及时发现心动过速或过缓,预防心血管并发症。
维持尿量在一定水平,以评估肾功能及循环灌注情况。
合理控制输液量和速度,避免容量过载或不足导致的循环波动。
采用加热毯、保温毯等措施,保持患者体温稳定。
保温措施
输注的液体应加热至适宜温度,避免冷液体对体温的影响。
液体温度管理
01
02
03
04
常规监测体温,维持核心体温在正常范围内。
体温监测
保持手术室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减少体温散失。
手术室温度与湿度
体温保护执行标准
麻醉深度调控指标
生命体征平稳
通过调节麻醉深度,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如心率、血压等。
疼痛刺激反应
观察患者对疼痛刺激的反应,调整麻醉深度以减轻疼痛。
自主呼吸与通气量
维持患者自主呼吸和通气量,避免过度抑制或不足。
肌肉松弛度
根据手术需要,调节肌肉松弛度,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04
术后护理重点
PART
多模式镇痛方案设计
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神经阻滞,有效缓解疼痛,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
神经阻滞
术后给予硬膜外镇痛,镇痛效果确切,有助于早期活动。
硬膜外镇痛
根据患者情况,给予口服、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止痛药,确保镇痛效果。
药物镇痛
早期活动康复衔接
理疗及康复训练
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理疗及康复训练计划,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03
在医护人员指导下,根据患者情况,逐步进行站立及行走训练,促进功能恢复。
02
站立及行走训练
床上活动
术后早期进行床上翻身、深呼吸等床上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01
VTE预防实施流程
药物预防
术后给予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等,降低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发生率。
01
机械预防
使用弹力袜、气压治疗等机械预防措施,促进下肢血液回流,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02
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