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呼吸道感染小儿麻醉管理要点
演讲人:
日期:
06
家长宣教与长期管理
目录
01
疾病基础概述
02
麻醉前评估要点
03
麻醉方案选择原则
04
术中管理注意事项
05
术后恢复监护重点
01
疾病基础概述
上呼吸道感染定义及分类
上呼吸道感染是指病原体侵犯鼻腔、咽或喉部引起的急性炎症。
上呼吸道感染定义
上呼吸道感染可分为病毒性感染和细菌性感染,其中病毒性感染占大多数。
上呼吸道感染分类
小儿解剖生理特点
小儿呼吸系统特点
小儿呼吸系统尚未完全发育,鼻腔短而窄,鼻黏膜血管丰富,易受感染;喉腔狭窄,声门狭小,喉软骨柔软,易发生喉梗阻。
01
小儿生理特点
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易波动;免疫系统未成熟,抵抗力弱,易感染。
02
感染对麻醉的影响机制
麻醉药代谢与排泄
感染状态下,小儿的肝、肾功能可能受损,导致麻醉药代谢与排泄减慢,麻醉时间延长。
发热与疼痛
感染常伴随发热和疼痛,使小儿的麻醉耐受性降低,增加麻醉难度。
呼吸道分泌物增多
感染时,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易导致呼吸道梗阻,增加麻醉风险。
喉痉挛与支气管痉挛
感染可引起喉痉挛和支气管痉挛,导致呼吸困难,危及生命。
02
麻醉前评估要点
病史采集与感染严重程度分级
01
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儿的病史,包括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发病时间、治疗经过、药物过敏史等,以便更好地评估麻醉风险。
02
感染严重程度分级
根据上呼吸道感染的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不同级别的感染对麻醉的影响程度也不同。
呼吸道功能风险评估
评估患儿是否存在呼吸道梗阻,包括鼻塞、鼻甲肿大、扁桃体肿大等,以及梗阻的程度和部位。
呼吸道梗阻程度
呼吸功能评估
呼吸道分泌物评估
通过观察患儿的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和肺部听诊情况,评估患儿的呼吸功能。
评估患儿呼吸道分泌物的量、颜色和性质,以及能否有效咳嗽和排痰。
麻醉禁忌症判断标准
绝对禁忌症
麻醉药物选择禁忌
相对禁忌症
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期,如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禁止进行任何麻醉。
上呼吸道感染恢复期,如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未完全缓解,但病情稳定,可根据患儿情况谨慎选择麻醉方式和药物。
某些麻醉药物可加重呼吸道感染或抑制呼吸功能,应禁止或慎用,如阿片类药物、抗胆碱药物等。
03
麻醉方案选择原则
区域麻醉
尽可能选择区域麻醉,避免全身麻醉对患儿生理功能的干扰。
神经阻滞
神经阻滞麻醉适用于四肢手术,可以阻断疼痛传导,减少麻醉药物用量。
全身麻醉
如必须选择全身麻醉,应采用气管插管或喉罩等安全气道保护措施。
诱导策略
麻醉诱导应平稳,避免过度兴奋或抑制,确保患儿生命体征平稳。
麻醉方式与诱导策略
药物选择与剂量调整
麻醉药物
选择对呼吸系统抑制小、代谢快、对肝肾功能损伤小的麻醉药物。
01
镇痛药物
选用镇痛效果确切、副作用小的镇痛药物,如阿片类药物。
02
剂量调整
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身体状况和手术需求等因素,合理调整药物剂量。
03
药物配伍
避免使用存在配伍禁忌的药物,确保用药安全。
04
气道管理应急预案
术前评估
术中监测
气道保护
急救准备
术前对患儿的气道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制定应急预案。
术中持续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特别是呼吸和血氧饱和度,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分泌物或呕吐物误吸,必要时可放置口咽通气道或气管插管。
随时准备急救设备和药品,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处理气道问题。
04
术中管理注意事项
生命体征动态监测指标
血压
呼吸频率与节律
心率
体温
术中需持续监测血压变化,确保血压平稳,避免低血压或高血压导致的不良反应。
心率是反映心脏功能的重要指标,需持续监测,及时处理异常心率。
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呼吸频率与节律的变化,及时识别并处理呼吸暂停或呼吸困难。
术中需注意维持正常体温,避免低体温或高体温对患儿的影响。
呼吸道痉挛防治措施
术前准备
给予足量的阿托品,以减少呼吸道分泌物,防止呼吸道痉挛。
应急处理
出现呼吸道痉挛时,应立即给予解痉药物,并进行紧急呼吸支持。
麻醉诱导
采用适当的麻醉诱导药物,使患儿在麻醉过程中保持呼吸道通畅。
呼吸道管理
术中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除呼吸道分泌物,防止分泌物堵塞导致窒息。
根据患儿的体重、手术时间和失血量等因素,合理制定液体输注计划,避免液体过多或过少。
术中需采取措施维持患儿的体温在正常范围内,如使用保温毯、调节室温等。
术中需注意维持患儿的电解质平衡,及时纠正低血钾、低血钙等电解质紊乱。
如需输血,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确保血液制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液体管理与体温维持
液体管理
体温维持
电解质平衡
术中输血
05
术后恢复监护重点
拔管指征与时机把控
麻醉后恢复良好,意识清醒,能够自主呼吸和保持呼吸道通畅,生命体征平稳。
拔管指征
尽可能在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