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7.3.3俄国改革(课件).ppt
文件大小:5.86 MB
总页数:33 页
更新时间:2025-06-18
总字数:约4.15千字
文档摘要

活动拓展材料一:17世纪末,俄国只有21个手工工场,主要使用农奴劳动。中央政务由按沙皇意愿设置的几十个部门负责,效率低下,贪赃枉法盛行。地方的督军权力广泛,往往成为独霸一方的小沙皇。当时的俄国只有陆军,没有海军。士兵一面当兵,一面还从事手工业和做买卖。文化教育受教会控制,学校数量很少。全城识字最高的莫斯科,识字的居民也只占总人数的23.6%。讨论:如何评价彼得一世?(是“暴君”还是“大帝”?请用史实说明)活动拓展主要局限性:(1)未能废除农奴制度

(2)侵略扩张也给欧亚人民带来了灾难

(3)用野蛮、粗暴的手段推进(4)改革加重农奴的负担彼得一世在推行改革的过程中,增添许多新税种,强迫农民终身当兵等措施来加重农民的负担,对农民非常残暴。强迫一些贵族子弟必须进学校或国外学习,规定不毕业者不准结婚或进军队服役;不服从命令的,就剥夺其特权。新知讲解1.结合资料,分析俄国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二、废除农奴制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俄国开始了工业革命。但在农奴制桎梏下,生产效率低下,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西方各国。农业上,农奴主认为有大量的廉价农奴可以剥削,用不着改进生产工具和耕作方法,结果导致俄国农业生产处于长期停滞和歉收状态。材料二19世纪中期,俄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皇室、贵族、教会、国家占有全部土地,农民租种地主土地,缴纳繁重的租税,服劳役。他们的一切财产、人身、子女都属于农奴主所有,任凭地主打骂、买卖和转赠。生产力水平低下,国内市场狭小资金、劳动力缺乏;经济落后新知讲解19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场越来越多,交通运输与对外贸易也比以前发达。但是,农奴制严重制约了这一时期俄国经济发展。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沙皇政府开始酝酿新的改革方案。亚历山大二世曾告诫贵族:“与其等待自下而上改革农奴制,不如自上而下改革它。”新知讲解克里米亚战争克里米亚战争(又名克里木战争、东方战争、第九次俄土战争),在1853年10月20日因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而在欧洲大陆爆发的一场战争,是拿破仑帝国崩溃以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战争,奥斯曼帝国、英国、法国、撒丁王国等先后向俄罗斯帝国宣战,战争一直持续到1856年才结束,以俄罗斯的失败而告终,从而引发了国内的革命斗争。新知讲解沙皇的失败,使它的君主专制制度在国内外威信扫地,加速了1859—1861年革命形势的到来,促进了农奴制危机加深并走向崩溃。克里米亚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罗斯的腐败和无能”(列宁语)。新知讲解材料一:什么力量迫使他们搞改革呢?这就是把俄国拖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经济发展的力量。地主农奴主不能阻挠俄国同欧洲商品交易的增长,不能保持住旧的崩溃中的经济形态.如克里木(克里米亚)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解放以前,农民的“叛乱”每十年都要高涨一次。这使头号大地土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从下面推翻要好些。——列宁《“农民改革”和无产阶级农民革命》材料二:在农奴制改革前夕,有这样一个地主:人们问他为什么不使用打谷机时,他回答说,“打谷机要花费许多钱,它需要修理,还需要喂养马匹(用马匹来带动机器);而农民一文钱也不要花费.”——《俄国农奴制度的废除》结合材料回答:(1)从材料一中归纳指出俄国实行农奴制改革的原因(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外战争(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腐朽性,也激化俄国社会矛盾,农民起义威胁沙俄专制统治,沙皇为维护统治定自上而下改革。(2)反映了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使俄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走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新知讲解地点背景2.经济上:农奴制严重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3.军事上:1855年克里米亚战争俄国失败,充分暴露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的腐朽1.政治上:农奴制激化阶级矛盾,打击沙皇的专制统治(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新知讲解奴隶:依附于奴隶主,没有任何人身自由。农奴:介于农民和奴隶之间,封建主不能任意杀死农奴,但是可以买卖或转赠,人身自由受到限制。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也有属于自己的私有土地,人身比较自由。课外新知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2.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是在何时由谁颁布的?亚历山大二世是俄罗斯历史上与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二世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