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哲学基础知识点.doc
文件大小:26.69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6-18
总字数:约2.13千字
文档摘要

哲学基础知识点

一、哲学的定义与内涵

哲学源于古希腊语“philosophia”,意为“爱智慧”。它是对基本和普遍之问题进行研究的学科,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哲学探讨的问题极为广泛,包括存在、知识、价值、理智、心灵、语言等诸多领域。例如,当我们思考“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我们如何认识世界”“什么是善与恶”等问题时,就进入了哲学思考的范畴。

哲学不同于具体科学,具体科学研究特定领域的规律,如物理学研究物质的运动规律,生物学研究生命现象等。而哲学则试图从更宏观、更根本的层面上理解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二、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将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比如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原子为世界的本原,它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但也存在缺陷,如机械性(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形而上学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和不彻底性(在历史观上往往陷入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它既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又强调物质世界的辩证发展,并且将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是世界的本原。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等)当作世界的本原。例如,贝克莱提出“存在即被感知”,认为事物的存在取决于人的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本原。比如,柏拉图认为世界是由理念构成的,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绝对精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结果。

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1.辩证法

-辩证法强调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古代辩证法在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那里就有体现,他提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表达了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即唯物辩证法,是辩证法发展的科学形态。它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基本规律,以及一系列范畴如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等。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质量互变规律阐述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描述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2.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相对,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例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往往具有形而上学的特点,它将事物看作是互不联系、静止不变的,如果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四、认识论基础

1.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者和部分唯心主义者都持可知论观点。例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等科学成果都表明人类能够认识自然规律,从而支持了可知论。

-不可知论认为人类不能认识世界或者不能完全认识世界。如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人只能认识自己的感觉,感觉之外的世界是否存在以及能否被认识是不可知的;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人类只能认识现象界,而物自体是不可知的。

2.认识的过程

-认识开始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例如,我们看到一朵花的颜色、闻到它的香味等属于感觉,对这朵花整体的外观等的认识属于知觉,回忆中的这朵花的形象就是表象。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概念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判断是对事物之间关系的断定,推理则是根据已知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认识还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认识也不断发展深化。

五、哲学的价值与意义

1.对个人的意义

-哲学有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通过哲学思考,人们可以对各种观念和思想进行审视,不盲目接受既有观点。例如,在面对社会上流行的消费观念时,哲学思维可以帮助人们思考这种观念背后的价值观是否合理。

-哲学还能提供一种对人生意义的深度探寻。当人们思考诸如“我是谁”“我应该如何生活”等问题时,哲学能够给予不同的视角和启示,帮助人们构建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对社会和人类发展的意义

-在社会层面,哲学为社会制度和文化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不同的哲学思想影响着不同的社会治理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