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学科育人的盲校小学数学教学探微
学科育人以学科知识为根基,着重挖掘学科内部潜藏的教育价值,借由学科教学活动落实育人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着重指出,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集中体现数学课程育人价值”“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发挥每一种教学方式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由此可见,充分释放数学学科的育人潜能,推动数学学科课程思政建设,已然成为数学育人模式的主要方向。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具身学习是认知主体充分整合自然环境和自身生理资源,促进知识建构发生的过程,即促使身体与认知对象、环境发生有效互动并达到动态平衡的过程。而数学思维恰似连接数学知识内化与数学核心能力塑造的桥梁。故而,依凭具身学习推动数学思维发展,是构成数学学科育人的核心要旨。
盲校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阶段,受视力障碍制约,其思维能力与经验积累相对受限。在此情形下,具身学习是学生积累经验、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支撑。而数学学科思维基于学科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谨的逻辑性,注重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建模的思维及行动方式,具象表现为“三会”,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本文以盲校小学数学五年级“掷一掷”课程为例,浅探新课标指导下指向学科育人的盲校数学教学路径。
一、盲校小学数学学科育人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一)学情适配
本班共有7名学生,其中低视力学生2人,全盲学生5人。多数学生数学学习根基尚佳,课堂参与积极性颇高,然而受视力障碍掣肘,动手操作能力稍显薄弱。班级内存在3名学习困难学生,其中1名全盲生数学基础极为薄弱,尚处于盲文与珠算学习初始阶段;1名低视力生智力水平偏低,对所学内容理解困难;另1名低视力生因长期不良学习习惯影响,数学基础较差。鉴于此,在组织分组合作学习时,教师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以及“低视力生与全盲生协同搭配”的原则,将全班划分为2个学习小组。
前期测评发现,从知识与经验维度而言,多数学生已精准掌握简单随机现象的特点,能够清晰区分确定事件与随机事件,且能详尽列举简单随机现象所有潜在结果,为本次课程学习筑牢根基;此外,学生已具备认识骰子、协同开展统计活动的实践经验,为深度挖掘本节课数学育人价值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内容契合
“掷一掷”属于盲校小学“统计与概率”领域中“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知识板块。无论是《盲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6年版)》,还是新课标,均对其提出一致学习要求:能够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通过试验、游戏等活动,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其概率是有大小的,能陈述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并能进行交流。
横向比对盲校新旧版教材可见,教材均精心设计“同时掷两个骰子”的师生游戏竞赛主题活动,引领学生历经猜想、实验、验证等环节,巩固“组合”知识,深度探究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规律,体悟偶然性背后隐藏的必然性,为后续概率知识学习铺就基石。纵向剖析,结合教材前后各单元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在学完“排列组合”与“可能性”知识模块后,精心打造的一场以游戏形式深度探究可能性大小的综合实践活动。
二、学科育人立意的盲校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针对五年级“掷一掷”课程,教师应从“知识本位”向“育人本位”转型,由“学科教学”大步迈向“学科育人”,全力构建实践型全新育人模式。具体而言,将“陈述简单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并能进行交流”设定为教学目标,把“探寻随机现象可能性背后潜藏的统计规律”确立为数学思维发展向标,引领盲生全程参与知识的孕育、生长与应用过程,使其在具身学习中收获活动经验,培养数学思维,达成从学科教学向学科育人的转型升级,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切实彰显数学学科别具一格的育人价值。
(一)深度挖掘学科育人元素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教育使命绝非局限于知识传授,而是在于精心培育数学思维,全方位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强化数学学科的育人性,既是育人模式革新的迫切需求,也是新时代迈向教育强国的战略抉择。因而,教师理应立足学科育人视角,深度挖掘贴近盲生生活实际、能够充分激发学习兴趣的学习素材,引导学生真切领略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价值。
在实际教学环节,教师务必具备敏锐的学科育人意识与高度的行动自觉,将五年级盲生数学学习的特性与真实学情紧密结合,深度剖析教学内容中蕴含的育人要素,大力弘扬育人精神,持续强化育人规范,稳步提升教学水平。譬如在课程导入阶段,可精心组织“教师摇骰子,学生听声辨物”“男生、女生掷骰子明晰规则”等趣味游戏,在有效弥补视力缺陷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可能性相等时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