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与探索
摘要: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是课程思政教育的主战场。针对《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等汽车技术类课程专业理论知识教学内容,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教育方法。在《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的教学全过程逐渐融入课程思政,把专业学习和思想发展进行有机融合,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课程评价体系中,做到育人以法、润物无声。从思政教学切入点、凝练思政元素出发,形成课程知识与思政内容深度融合、互为促进的课程体系。培养心细严谨的工匠精神,贯彻自信自强的家国情怀,历练德技并修的职业素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课程思政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
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绝大多数课程是专业课程,专业课教学必然是贯彻课程思政教育指示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战略的主战场。通过《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中的专业内容与其关联思政元素融合,深挖大国工匠、大国重器、大国重工等资源。从课程目标与教学大纲确立、课程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开展了细致探索,取得了初步资源要素准备、授课环节设置、信息技术手段运用等方面融合思政教育元素。构建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对在专业课程中拓展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开展了细致探索,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融合、对学生的价值追求和信仰进行正确引导。
1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确立与课程标准设计
1.1制定思政建设目标
通过分析专业培养要求和课程内容,制定《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的思政建设目标。《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是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等汽车类专业核心课程,也是专业平台课。从汽车修理工的岗位核心技能出发,通过课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活动过程,秉持“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德技并修”的教学理念,践行“岗、课、赛、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心细严谨的工匠精神,贯彻自信自强的家国情怀,历练德技并修的职业素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2设计思政元素
结合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不断探索汽车电气构造与维修的前沿进展以及课程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爱国精神、工匠精神、价值观念、双创精神、职业素养、生态文明、科技报国、科学发展、爱业敬业等思政元素,并与专业发展、职业教育结合。树立学生的科学发展观、辩证思维、责任与担当、家国情怀,进而增强学生投身创建世界一流制造强国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2课程思政教学过程设计与创新
2.1岗课衔接、赛证融通
岗课衔接、赛证融通,一体化设计思政教学体系。基于汽车行业发展趋势和行企调研结果,依据教育部职业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全面对接人社部《人社厅发〔2020〕73号》文件中的汽车修理工、汽车维修接待、汽车营销等岗位要求、通过技能大赛国赛汽车技术赛项提升技能水平,并紧密对接“汽车运用与维修职业技术考核‘1+X’”证书标准。
重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内容如下图1所示,教学目标应凸显对于工匠精神、家国情怀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养成走得直、行得正、做得端的品德,规范思政元素融于课堂的方式,结合思政育人目标。通过学习任务与岗位技能的整合,各环节融入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家国情怀。以岗位技能点为发力点,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及职业素养。情境导入、分组实训、难点突破,相互递进关联,在重难点的设置和突破上着力融入课程思政内容,文化自信思政元素贯穿始终。
2.2虚实结合,层次化构建思政资源体系
建设《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在线精品开放课程为基础,打造课程资料库。课程实施过程线上线下虚实结合教学模式,兼顾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融入思政元素。以最大效度实现育人目标,全方位、多层次化构建思政资源库,充分利用在线精品课程、微课、虚拟仿真技术及AI赋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情境导入、任务制定、分组实操、小组讨论等。同时利用线上在线平台进行课前自学、课后巩固自测自评。
2.3沉浸式课堂润物无声
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法,采用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运用线上线下虚实结合教学模式,实施了理虚实一体化教学策略。构建校企双师制、学徒式教学,每个项目围绕一条主线任务开展教学活动,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课前探究、课中实施、课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