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驾驶专业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文探讨了汽车驾驶专业工学一体化课程的教学设计,特别是针对“有条件自动驾驶公交车碰撞事故应急处置”的学习任务。通过企业调研和专家访谈,课程内容紧密结合行业需求和学生特点。教学活动设计遵循教育学、心理学规律,采用“抛锚式”教学策略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融入思政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应急处理能力。评价体系采用多元多维方法,包括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确保学习目标的达成。研究结果表明,学生能够达成学习目标,教学设计有效促进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汽车驾驶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
自动驾驶汽车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代表。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至2021年4月全国首个自动驾驶公交车示范运营项目正式落地我市以来,现已发展到商用有条件自动驾驶公交车运营线路6条。为规范自动驾驶汽车在运输服务领域健康发展,2023年11月21日,交通运输部发布《自动驾驶汽车运输安全服务指南(试行)》,明确要求“从事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道路旅客运输经营的自动驾驶汽车应随车配备1名驾驶员或运行安全保障人员,驾驶员应掌握不同级别自动驾驶系统操作技能,具备紧急状态下接管车辆等应急处置能力”。
“有条件自动驾驶公交车碰撞事故应急处置”学习任务是人社部第三批工学一体化试点专业汽车驾驶专业高级技能阶段《大型汽车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学一体化课程中的第5个学习任务,是通过企业调研、召开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根据交通运输行业及地方经济发展对道路客运驾驶从业人员的要求,并结合我校汽车驾驶专业“订单式培养”特色,经校本转化而来。
下面以“有条件自动驾驶公交车碰撞事故应急处置”学习任务中第4个学习环节“实施事故应急处置措施”为例,对该教学单元的教学设计进行探索与实践。(图1)
2教学分析
2.1学习任务描述
假设你是某商用有条件自动驾驶公交车司机兼安全员,某日早晨上班时间,驾驶一辆载有7人的自动驾驶公交车在我市自动驾驶示范区内运营行驶,途经某路口转弯处,被后面小轿车碰撞,车体晃动剧烈,人员伤亡和车辆损坏情况不明。现需要你立即人工接管该车辆,迅速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在事故现场实施事故应急处置措施,在发生碰撞事故后1小时内完成事故处置,最大限度降低损失,保障司乘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在事故应急处置过程中,学生要严格执行《道路运输驾驶员应急驾驶操作指南(试行)》《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等相关要求,同时要沉着、冷静,注意稳定乘客情绪,保护事故现场,避免二次事故发生。
2.2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的认知、情感、社会性等特征会对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产生影响。教学设计能否与学生的特征相匹配,是教学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在开展教学设计前,需要对学生情况进行重点分析。同时,学生学情分析能够为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活动设计和教学策略选用提供依据。
本次授课对象是汽车驾驶专业高级工班学生,根据学生前期所学的课程,采用资料分析、问卷、观察、访谈等方法对学生思政素养、专业能力、通用能力和个性特征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发现他们具有一定的职业道德和劳动精神,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小型汽车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但对经济社会发展关心较少,缺乏危机意识,对有条件自动驾驶车辆认知不足。
2.3学习目标分析
学习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对学生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的、明确的、完整的表述,是预先确定的、通过教学可以达到的,并用现有技术手段能够测量的教学结果。[1]在工学一体化课程中,学习目标主要来源于“工作要求和劳动组织形式”。
为保证学习目标更加精准对接岗位要求,在企业实践专家的指导下,开展“有条件自动驾驶公交车碰撞事故应急处置”学习任务实践,并与企业实践专家共同分析工作内容。通过共同整理工作步骤、梳理具体工作内容、确定劳动组织形式、识别工作方法、确定工作成果、明确工作要求、整理工具设备材料,形成“有条件自动驾驶公交车碰撞事故应急处置”学习任务的工作内容分析表,从而确定学习任务的学习目标。
运用“多杈树法”分解学习任务的学习目标,将学习任务的学习目标分解到各个学习环节,并对学习环节再进行进一步的工作内容分析,以此得到各个学习步骤的学习目标。对照本学习任务中“实施事故应急处置措施”学习环节的学习目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结合学生学情和工作内容分析,按照“可评、可测、可操作”的原则,确定本教学单元的学习目标,设置课中目标、预设课前目标、提出课后目标。(表1)
2.4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内容揭示了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技能、态度或者行为方式才有可能达到目标。在工学一体化课程中,学习任务是学生和老师开展学习活动、培养职业能力的主要载体。[2]因此,学习内容主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