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认识民法典(导学案)
姓名:班级:
课题
10.1认识民法典
课型
新授课
课时:1
学习目标
政治认同:通过对民法典的学习,全方位提升学生运用民法典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认同。
法治意识:通过对议学活动的探究,引领学生深度研习民法典的平等、诚信、绿色等核心原则,深入洞察法律在调整民事关系中扮演的关键角色,让法治意识成为学生日常行为的指引灯塔。
重点
民法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难点
民法典所确立的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
课前案
自主预习:(铅笔)标划出重点段、核心句、关键词,落实在课本上。
课堂案
基础知识点(5分钟)
1.民法典是一部怎样的法律?/性质
①民法典是新中国第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的规范和保护。
②民法典是一部调整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
2.▲实施民法典有什么重要性?/原因
①实施民法典,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有利于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社会。
②民法典注重融入社会主义,彰显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体现相结合的治国理念。
③民法典规定了人们从事民事活动的。如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等基本原则。
3.如何理解民法典确立的绿色原则?
①民法典确立绿色原则,意味着、的理念贯穿整个民事活动。
②民法典规定绿色原则,符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待,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
(二)(交流合作→共享共长)25分钟
【学习任务一】环节一:民法典规范何关系?
议学材料:场景一:12岁时,小华用压岁钱偷偷购买限量版手办(价值800元),妈妈发现后以“价格过高”为由要求退货。商家拒绝,称“孩子自愿购买且商品无质量问题”。
场景二:13岁时,同学小明嫉妒小华的压岁钱,编造“小华偷钱”谣言,导致小华被孤立。小华用压岁钱雇同学“教训”小明,引发肢体冲突。
场景三:16岁时,妈妈将小华历年压岁钱共计2万元擅自用于炒股亏损,小华发现后要求赔偿。
议一议:1.民法典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处于怎样的地位,为什么它能对小华遇到的这些问题进行规范?
2.分别指出场景一、场景二、场景三中华民典法所调整的具体范围。
议学材料:视频
议一议:结合议学情境,请你谈谈《民法典》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学习任务二】环节二:民法典守护何权益?
议学材料:小华说:“在他15岁的时候,他的5000元压岁钱被妈妈拿走,用于美容店储值消费。后店铺闭店,2000元储值金打水漂。小华依据《民法典》维权,法院判决妈妈需赔偿全部损失,并督促美容店经营者退还未消费金额。
议一议:结合议学情境,请你谈谈《民法典》是如何“双向守护”的?
议学活动:辩题:妈妈用小华压岁钱办储值卡消费,是否该受法律约束?
流程:1.立论陈词(各2分钟)2.自由辩论(5分钟)3.总结陈词(各2分钟)
延伸思考:辩论后讨论:如何在保障权益同时,兼顾家庭伦理与社会诚信?
议学材料:妈妈意识到错拿压岁钱后,依《民法典》平等原则与小华协商。两人按公平原则拟定协议:小华用压岁钱的30%买学习用品(自愿挑选),20%捐赠流浪动物救助站践行绿色与公序良俗,剩余50%存银行生息。妈妈全程监督但不擅用,确保资金使用合法合规,既尊重小华财产权,又培养其责任意识。
议一议:结合议学情境,请你谈谈小华和妈妈的做法体现了《民法典》的哪些原则?
【学习任务三】环节三:民法典指引何行动?
议学延伸:以“《民法典》与我”为主题,撰写一篇演讲稿,阐述《民法典》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字数200字左右,随机抽同学上来演讲。
(三)练习
1.2024年5月28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四周年纪念日,也是我国第四个民法典宣传月。下列适合在“民法典宣传月”中选用的案例是()
①伪造身份实施网络诈骗,被判处有期徒刑
②将他人丢失的手表据为己有,被法院判令归还
③观看比赛时起哄打闹,被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处罚
④出版社未经作者同意发表了其作品,被诉侵权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老人摔倒“扶不扶”?这不仅是个人道德问题,也关系到社会文明风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84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