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河道疏浚工程施工质量预控措施要点.docx
文件大小:22.33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6-18
总字数:约4.24千字
文档摘要

.

.

.

.

河道疏浚工程施工质量预控措施要点

〔1〕施工测量与标志设立

施工前应对勘测单位供给的测量掌握点、水准点进展查对复核,对丧失的掌握点、水准点应当补齐。

放样测站点高程精度,不得低于五等水准测量精度的要求。

疏浚放样的精度;

疏浚放样的精度

序号 项目 平面位置误差〔m〕

1

疏浚开挖边线

岸边

±0.5

2

各种管线安装

水下

±1.0

±0.5

3

挖槽中心线

±1.0

4

疏浚机械定位

±1.0

挖槽设计位置应以明显标志显示,标志可承受标杆、浮标或灯标。纵向标志应设在挖槽中心线和设计上开口边线上;槽向标志应设在挖槽起讫点、施工分界限及弯道处。平直河段每隔50~100m设立一组横向标志,弯道处应适当加密。

在湖泊以及开阔水域施工时,各组标志应以不同外形的标牌相间设置。为便于夜间区分标志,同组标志上应安装颜色一样的单面发光灯,相邻组标志的灯光,应以不同的颜色区分。

水下卸泥区应设置浮标、灯标或岸标等标志,指示卸泥范围和卸泥挨次。

在挖泥区通往卸泥区、避风锚地的航道上,应设置临时性航标,指示航行路线。在水道狭窄、航行条件差、船舶转向特别困难时,应在转向区增设转向标志。

在施工船舶避风水域内,应设置泊位标,并在岸上埋设带缆桩或在水上设置系缆浮筒,以利船舶紧急停靠。

在施工作业区内必需设置水尺,并应符合以下规定:

①水尺间距应视水面比降、地形条件、水位变化及开挖质量要求而定,当水面比降小于1/10000时,宜每公里设置一组;当水面比降不小于1/10000时,宜每0.5m设置一组。

②水尺应设置在便于观测、水流平稳、波浪影响最小和不易被船艇碰撞的地方,必要时应加设保护桩和避浪设备。

③水尺零点宜与挖槽设计底高程全都,施工水尺应满足五等水准精度要求。

④施工区远离水尺所在地,当挖泥船操作人员不能清楚地观看水尺读数时,应在水尺四周设置水位读数标志,由专人负责,定时悬挂水位信号,或承受其他通讯方式通报水位。

排泥管线架设

排泥管线应平坦顺直,弯度力求平缓,避开死弯;出泥管口伸出围堰坡脚以外的长度,不宜小于5m,并应高出排泥面0.5m以上。

排泥管接头应紧固严密,整个管线和接头不得漏泥漏水。觉察泄漏,应准时修补或更换。

排泥管支架必需结实牢靠,不得倾斜和摇动;水陆排泥管连接应承受柔性接头,以适应水位的变化。

排泥管线尽量避开穿越大路、铁路或大堤。必需穿越时,应按有关部门规定实施。

水上浮筒排泥管线应力求平顺,为避开死弯,可视水流及风浪条件,每隔适当距离抛设一只浮筒锚。当绞吸式挖泥船直接由浮筒排泥管卸泥时,其浮筒末端可承受打桩或抛锚等措施加以固定,但须防止锚缆埋死。

水下排泥管〔潜管〕

当排泥管线跨越通航道或受气候等条件限制不能使用水上浮筒管线进展疏浚或吹镇作业时,可承受潜管。潜管直在水流平稳、河槽稳定、河床横向变化平缓的水域内敷设。

潜管敷设前,必需对潜管进展加压检验,各处均到达无漏气、漏水要求时,方可用于敷设。

潜管的敷设和撤除应符合以下规定:

①敷设前,应对预定敷设潜管的水域进展水深、流速和地形测量,依据地形图布置潜管,确定端点站位置。

②潜管节间的连接,宜承受柔性接头,即钢管与橡胶管沿管线方向相间设置并用法兰连接。

③潜管的起止端宜设置端点〔浮体〕站,配备充排气、水设施、锚缆和管道封闭闸阀等,以操纵潜管下沉或上浮。

④潜管沉放完毕,应在其两端设置明显标志,严禁过往船舶在潜管作业区抛锚或拖锚航行。

⑤跨越航道的潜管,如因敷设潜管不能保证通航水深时,可承受挖槽设置,但必需同时满足潜管可以起浮的要求。

⑥撤除潜管,应由端点站向管内充气,使其逐节缓缓起浮。待潜管全部起浮后,拖运至水流平稳的水域内妥为置放。

⑦潜管在敷设、运用或撤除期间有碍通航时,应向当地港航监视部门提出临时性封航申请,经批准后实施。

潜管操作运行时应符合以下规定:

①挖泥船开机前应先翻开端点排气阀放气,以防潜管起浮。开机时必需先以低速吹清水,确认正常后,再开头吹泥。

②排泥或吹填过程中,凡需停机时,必需先吹清水,冲去潜管中的泥砂,直到排泥管口消灭清水时为止,以防潜管堵塞。

③在潜管注水下沉或充气上浮时,均应缓慢进展。

挖泥船及关心船舶的选择

挖泥船的选择应考虑以下因素:

①施工作业区的地形、水深、水文、气象、土质等自然条件。

②挖泥船类型及其性能,如吃水、挖深、挖宽、排水、排距、生产效率、卸泥方式及抗风浪力量等。

③泥土处理方式。

④船舶调遣方式及可能性。

⑤工程量、工期、质量标准等。

关心船舶的选择应考虑以下因素:

①拖轮:拖轮的类型及功率,应依据被拖船舶的数量、船舶尺寸、编队方式、吨位和通过航道等级等条件选定。

②供给船:油驳、淡水船的数量和供给力量应大于施工船舶的消耗量,并依据供给条件确定周转贮量。

③泥驳:选配泥驳应考虑卸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