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桥工程项目中大体积混凝土温控防裂技术应用研究
摘要:路桥工程项目建设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大体积混凝土在承台施工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对提升道路桥梁施工质量、提升运维便利性都有显著促进作用。裂缝发生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面临最为主要的问题,基于温控防裂技术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工艺进行优化,是有效规避质量问题发生的关键性措施。本文以某工程项目为例,说明温控防裂技术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具体应用形式,明确混凝土温控监测系统设计和应用形式,分析智能化温控技术发展趋势,以此为同类工程项目施工技术应用优化提供参考,为推动我国公路事业高质量发展起到应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路桥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温控防裂技术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施工过程中,受前期内外约束导致收缩变形,极为容易出现多种形式的开裂现象,成为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在传统施工工艺中,通过在大体积混凝土内布置循环水管冷却,成为控制裂缝发生的主要方式。但是在实际施工中,受意外因素影响,会出现混凝土无法连续浇筑、冷却水无法及时停水、混凝土降温幅度过大、降温速率过快等问题,同样会导致开裂现象发生。以智能化技术为支持的新型温控防裂技术,能够有效规避上述问题发生,在当前各类路桥工程项目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已经得以广泛应用,具有良好推广价值。
1工程概况
某道路桥梁工程,全桥总长557米,主桥桥跨布置:(60+110+60)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主桥长230m。引桥桥跨布置:小里程侧引桥采用6×20m先简支后连续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大里程侧引桥采用10×20m先简支后连续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引桥长320m。桥面全宽32m,按两幅桥设置,单幅桥桥面宽15.75m,双幅间间距0.5m,单幅桥主桥横断面布置为:0.5m(防撞护栏)+11.75m(行车道)+0.5m(防撞护栏)+3m(非机动车道)。下部结构桥台采用肋板式台,主墩采用双肢薄壁墩,过渡墩采用墙式墩,其余桥墩采用柱式墩,基础均采用桩基础。其中某主墩承台结构设计为14.6×14.6×4m,主墩整体设计如图1所示。
2温控防裂技术的具体应用
2.1总体施工方案
依据现场情况、机械和人力资源配置、温控防裂技术应用要求等,设计总体施工方案。本工程项目中,某主墩承台结构尺寸较大(14.6×14.6×4m),具有钢筋密集、混凝土方量多等特征,参考相关施工规范及同类工艺,需一次连续浇筑完成。为有效规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作业中出现裂缝现象,设置智能化温控系统做好养护[1]。在桩基检测合格并做好各项准备后,及时依照设计要求,做好垫层施工及桩头处理,还是进行承台施工。考虑现场条件及工艺特征,在钢筋加工厂集中做好承台钢筋处理,使用平板运输车运输至现场进行拼装。承台施工所需钢模板组合到位后,使用对拉螺杆做好固定[2]。混凝土使用罐车运输并直接泵送入模,采用分层浇筑方式作业,单层厚度控制在30cm以内,且用人工振捣密实。混凝土养护采用埋设冷却管通水方式冷却,结合智能温控系统做好调节,表面采取覆盖方式做好保温保湿处理。在养护作业达到规范要求,检测内外温差均符合要求后进行拆模作业,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及时做好基坑回填作业。温控措施实施以“内降外保”为原则,所选用的冷却水管需具备良好的导热性能,强度符合要求,材质以合适规格的钢管为主。安装作业中需检查管道顺畅、丝口接头可靠,安装完成后做好通水试验,避免出现漏水、阻水等问题。
2.2配合比优化及温控计算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作业前,必须要依照相关规范要求,并结合现场情况做好配合比设计,以有效规避设计不当导致混凝土裂缝发生。本工程项目施工中,采用C40混凝土,配合比方案如表1所示。
依据相关规范要求,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温度最大值不得超过75℃,温升值不得超过50℃。本工程项目施工中,利用水化热有限元分析,依据仿真分析结果,采用3层水管布置方式,能够将混凝土内部温度控制在68℃以下,混凝土温升值为44℃,均符合相关技术规范要求。冷却水管选用Φ40×2.5mm(壁厚≥2.5mm)镀锌钢管,水平间距上采用1.0m×1.0m网格状布置,分层间距为1.0m,管路采用蛇形迂回布置,进出水口高差≥0.5m,以保持自然压差。在管路布置时,要注意做好转弯及连接部位的防水处理,在浇筑作业前需进行试压试验。同时依据技术要求,同步做好温度监测系统布置。
2.3冷却水管通水调节措施
在施工作业中,为避免混凝土浇筑对冷却水管定位产生影响,需在合适部位增设钢筋进行支撑,在混凝土浇筑将水管覆盖后,即可开始通水进行温控。本工程项目施工中,将骨料预冷至25℃以下,混凝土入模温度控制在28℃以下,冷却水管初始通水水温控制为20℃,通水流量设定为1.2m3/h。在通水时由专人做好观察,依据温控系统测温结果,随时调整通水时间、温度和流量等参数,以尽量削减混凝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