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海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
《平面与立体》课文知识点归纳
平面与立体的基础概念
平面的概念
定义:在数学和艺术领域中,平面被视为一个没有厚度、向四周无限延展的二维空间。它只有长度和宽度,没有高度。从视觉感知上,一张平整的纸、一块黑板的表面、平静的湖面等,都可以近似看作是平面的示例。在美术创作里,我们常利用平面来构建画面的基础框架,所有的图形、色彩、线条等元素都依托平面来进行组织和呈现。
特性
平整性:平面的表面是完全平整的,不存在起伏或凹凸。这一特性使得平面在视觉上给人一种稳定、规则的感觉。例如,古希腊的建筑中,常使用巨大的平面石块来构建墙体和地面,展现出庄重、沉稳的美感。
无限延展性:理论上,平面没有边界,能向各个方向无限延伸。虽然在实际创作中,我们看到的平面往往是有限大小的,比如画布、纸张,但在艺术构思和空间想象中,其具有无限延展的可能性。如在一些现代艺术作品中,通过巧妙的构图和透视处理,让有限的画面产生向远方无限延伸的视觉错觉,拓展了画面的空间感。
容纳性:平面可以容纳各种二维元素,如点、线、面等。这些元素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和排列规律,能够创造出丰富多样的视觉效果和艺术形象。例如,中国传统的工笔画,就是在宣纸这一平面上,运用细腻的线条和丰富的色彩,描绘出精美的花鸟、人物等形象。
立体的概念
定义:立体是具有长、宽、高三个维度的空间形态,是在三维空间中真实存在或通过艺术手段塑造出来的物体。它占据一定的空间体积,具有明显的空间感和体量感。生活中的各种物体,如房屋、桌椅、球体等,都是立体的实例。在美术创作中,通过对立体形态的塑造和表现,能够展现出物体的真实感和立体感。
特性
体积感:立体物体具有实际的体积,这是其区别于平面的重要特征。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立体物体,所占据的空间体积不同,给人的视觉和心理感受也不同。一个巨大的正方体建筑,会给人一种雄伟、坚实的感觉;而一个小巧的圆锥体摆件,则可能给人精致、灵动的印象。
空间感:立体物体存在于三维空间中,与周围环境相互关联,产生空间感。这种空间感不仅包括物体自身所占的空间,还包括其与周围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例如,在一幅描绘室内场景的绘画中,通过对家具、人物等立体物体的位置和大小的处理,能够营造出宽敞或狭小、通透或拥挤的空间氛围。
多面性:立体物体具有多个面,从不同角度观察,会看到不同的面和形态。这就要求在表现立体物体时,需要考虑到物体的各个面的形状、比例和相互关系。比如,在素描石膏体的练习中,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和描绘物体不同角度的面,来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平面与立体在艺术作品中的呈现形式
平面在绘画中的呈现
构图基础:在绘画中,平面是构图的基础。画家通过在平面画布上安排各种元素,如人物、景物、色彩等,来构建画面的结构和秩序。例如,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中,画家们常常运用黄金分割等法则,将画面中的主要元素放置在平面上的特定位置,以达到和谐、平衡的视觉效果。
二维表现手法:绘画主要通过线条、色彩、形状等二维元素来表现物体和场景。线条可以勾勒出物体的轮廓和形态,色彩可以营造出氛围和情感,形状则可以组合成各种物体和图案。例如,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在宣纸上进行创作,通过线条的粗细、疏密、轻重等变化,表现出物体的质感、形态和神韵。
营造空间错觉:虽然绘画本身是平面的,但画家可以通过一些技巧来营造出空间错觉,使观众产生画面具有深度和立体感的感觉。常用的方法有透视法,包括一点透视、两点透视和三点透视等。通过透视法,画家可以表现出物体的远近、大小和位置关系,从而营造出空间感。此外,还可以通过色彩的冷暖、明暗对比等手法来增强空间效果。
立体在雕塑中的呈现
真实空间占有:雕塑是一种三维艺术形式,它通过塑造立体的物体,真实地占有一定的空间。雕塑作品可以是具象的,如人物雕塑、动物雕塑等,也可以是抽象的,通过形状、体积和空间的组合来表达艺术家的思想和情感。例如,古希腊的雕塑《掷铁饼者》,通过对运动员瞬间动作的立体塑造,展现出人体的力量和美感,真实地占据了周围的空间。
材料与质感表现:雕塑家在创作时,会选择各种材料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和特性。不同的材料,如石头、金属、木材、黏土等,具有不同的质地和纹理,能够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和触觉感受。例如,大理石质地坚硬、光滑,适合表现高贵、典雅的形象;青铜质地坚韧、富有光泽,常用于制作具有历史感和力量感的雕塑作品。
多角度欣赏:由于雕塑是立体的,观众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它,每个角度都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视觉效果。这就要求雕塑家在创作时,充分考虑作品在各个角度的表现,使作品在不同视角下都具有美感和表现力。例如,亨利?摩尔的雕塑作品,常常通过独特的造型和空洞的设计,让观众在围绕作品走动时,能够不断发现新的视觉惊喜。
平面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