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春季学期八下地理寒假预习
【中国的地理差异】知识点(2025新课改)
一、地理差异显著
1、自然地理差异
我国的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反映了我国的自然环境差异显著。
①气温差异:自南往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②降水差异: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多。
③地势差异:自西向东,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2、人文地理差异
(1)农业生产方式的差异:西牧东耕、南稻北麦。
(2)人口、城市、交通线的差异:东密西疏。
(3)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东部高,西部低。
(4)饮食习俗的地区差异:苏州人、无锡人、上海人喜欢吃甜,山东、河北以及东北三省的居民口味偏咸,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四川、重庆等地的居民多喜辣,江西人口味偏酸,以能吃醋闻名。
饮食口味差异形成的原因:与当地气候、水质等自然条件有一定关系。
3、划分地理差异的界限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气候】
(1)秦岭-淮河是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界限。
(2)秦岭-淮河南北雨季长短差异。
秦岭-淮河以北雨季集中而短促,主要在7、8月份;
秦岭-淮河以南雨季要长得多。
(3)秦岭-淮河是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4)秦岭-淮河是1月0℃等温线的界限。
秦岭-淮河以南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冬季基本上不结冰;秦岭-淮河以北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冬季一般结冰。(5)秦岭-淮河是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
秦岭-淮河以南为亚热带,秦岭-淮河以北为暖温带。
(6)秦岭-淮河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7)南北方地区分界线。
【植被】
秦岭-淮河以南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秦岭-淮河以北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所以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之说。
秦岭-淮河以南河流流量丰富,季节变化小,含沙量小,汛期长,冬季不结冰;
秦岭-淮河以北流量较小,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大,汛期短,冬季结冰。秦岭-淮河还是黄河和长江的分水岭。
【农业生产】
秦岭淮河以北耕作制度两年三熟或一年一熟,耕地以旱地为主,主要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棉花、花生为主;
秦岭淮河以南耕作制度一年两熟到三熟,耕地以水田为主,主要农作物以水稻、小麦、棉花、油菜为主。
二、四大地理区域
1、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等。
2、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⑴划分依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
⑵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⑶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需要空白+答案+可编辑版本请关注公众号一只爱学习的猫→菜单获取免费资料即可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分界线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
青藏地区和其他三大地区分界线是地势一、二级阶梯分界线,即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三、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1、北方与南方的自然差异
比较项目
秦岭—淮河
以北地区
秦岭—淮河
以南地区
自然景观的差异
1月平均气温
低于0°
高于0°
年降水量
少(一般低于800毫
米)
多(一般高于800毫
米)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地形
平原与高原为主
平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
植被类型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河流流量
小
大
河流有无结冰期
有
无
2、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
人文景观的差异
差异原因
农耕
制度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一年两至三熟
气候
耕地类型
旱地
水田
气候、地形
粮食作物
小麦
水稻
气候
油料作物
花生
油菜
糖料作物
甜菜
甘蔗
经济作物
棉花、
谷子、
大豆等
棉花
传统民居
坡度较小墙体较厚
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气候
2025中考地理答题思路与模板
1、河流水文特征:主要从流量的大小、汛期的长短、含沙量的多少、冰情(结冰期、凌汛)等方面概括。2、西欧河流航运价值大的原因:河流水量充沛,水位稳定,含沙量小,无冰期;流经地区经济发达。
3、俄罗斯鄂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