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课文主题落在实处的创新性探索
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品德;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是新时代青年应该树立的劳动观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前言中写道,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照修订前的语文版本,新版语文增加了“劳”的内容,即劳动教育。比如在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设置了三篇以“劳动光荣”为主题的学习内容。下面,笔者详细论述精心研读课文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将课文主题落在实处的创新性探索。
一、“劳动光荣”单元的学习要求
高中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两条线索安排各单元的学习内容。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劳动光荣”,涵盖“责任担当”“理想信念”\文化自信”三项要求,编写组安排了合适的学习内容。其中第4课包含了《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三篇课文。
《喜看稻菽千重浪一—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一文讲述了从中国稻田里走出来的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袁隆平,他身上那种勇于创新、热爱劳动、不畏艰苦、忘我献身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文章要求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掌握细节描写和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一文要求学生认真梳理文章内容,明确文章结构,分析人物形象,掌握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学习平凡人物张秉贵不平凡的劳动品质;《“探界者\钟扬》一文要求学生熟悉钟扬的生平事迹,把握文章线索,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掌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学习钟扬的探索精神。第5课《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要求学生掌握文章结构,了解新闻评论的特点及写作方法,熟悉并运用多种表达技巧,以更加全面的视角来阐释\工匠精神\的主旨,并从中获取对当下社会发展的认知与思考。第6课安排了《荣苣》和《插秧歌》两首描写劳动的古诗,要求学生能背诵和默写这两首诗,理解古诗内容,赏析古诗巧妙的修辞手法和炼字技巧,深刻感受当时人们在劳动时所表现出的快乐和情趣,进而体会劳动之美。
学习任务群是组织各单元学习内容的另一条线索,每个单元设置若干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任务,以确保教学任务的落实。本单元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所选课文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实践性读写与交流活动”中的知识,编入两首表现古代劳作的诗,旨在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写优秀新闻推荐书”“写人物要突出细节\是本单元写作活动的主要内容。
很明显,教材编写组是在对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需求进行深人研究后,精心安排了这三课的学习内容,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劳动改造社会,劳动创造文明\的思想,为新一代高中学生提供一个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涵盖学科知识与实践活动的学习新平台,鼓励学生秉持悠久的劳动传统,弘扬勤奋、敬业、乐群的精神,激励学生积极拥抱新时代,努力拼搏,敢于面对挑战,全方位提升自己的竞争实力。
二、基于教学实际的课文筛选
基于以上论述不难发现,疏通整个单元的课文文意其实并不难,难的是让“劳动光荣”的时代精神,在学生身上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实现,并能达到入心入脑的效果,这项任务相当艰巨。因此,必须找准一个合适的切入口,以点带面,逐步实现。
一篇课文,从疏通课文内容、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到落实单元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人物通讯、新闻评论的写作方法,并能深切体会到古诗中的劳动之美,这中间存在着巨大的教学挑战。如果学生对课文的精神内核的理解是蜻蜓点水浮于表面,就不能随着作者的笔触深切地理解劳动人民的光辉形象,不能体会主人公胸怀感恩、服务人民、回馈社会的高尚精神,就不能真正地触动学生内心,那么后面的写作目标将很难落到实处。
当前,人们既需要具有巨大潜力的科学家、拥有先进技术的科技精英,也需要以自身行动去方便和温暖普通民众的一般劳动者。所谓一般劳动者,就是像张秉贵一样,直接面对服务对象,热情服务每一位购物者,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的人。这样的人,我们身边比比皆是,所以学生读起他的故事时会感觉很亲近。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一文最早刊于1977年12月24日的《北京日报》,文章以张秉贵工作时的热情服务场景作为文章的开篇,并采用了口语化的描写,因而具有很强的现场感,读起来亲切感人。平凡感人的事例不仅凸显了张秉贵的光辉形象,还突出了劳动模范的现实意义,这在那个电视、网络还不普及,人们主要依靠广播、报纸等获取信息的年代,是非常成功的传播方式,也是人物通讯写作的经典范例。从这个角度出发对第二单元第4课的三篇文章再进行梳理,发现张秉贵的故事是一个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