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教学:从“要我写”转向“我要写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长期存在诸多问题:教师精心设计讲评教案,学生却往往被动接受、机械模仿,导致写作兴趣不高。针对这些问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为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明确提出要增强学生写作自主性,重视其写作过程中的体验与反思。因此,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使学生从“要我写”转向“我要写”。在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多关注以学习者为中心这一教学理念衍生出的深层次问题,比如了解学生的兴趣、需求和特点。在教学实践中,众多教师积极探索,将这一理念转化为教学行动,河北省衡水中学语文教师刘海艳的作文公开课,就是极具代表性的成功范例。刘老师在《向议论更深处漫溯——议论文逻辑思维探究》一文中通过四个活动设计,充分践行了以学习者为中心这一理念。刘海艳老师提出:“逻辑源自生活,也应服务于生活实践。”下面,笔者以刘老师的作文公开课为例,具体剖析如何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
一、明辨是非:逻辑错误的辨识与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活动设计:判断以下逻辑错误(解析略)。
1.玉石经过精雕细琢,方能成为一块璞玉。
2.马云不苛求自己的外貌,通过自身努力,造就了阿里巴巴的神话,正是因为过度追求完美,才造就了他的成功。
3.富翁的人生只是表面的,他们的内容是空虚的,心灵是寂寞的,爱情是虚伪的,亲情是虚假的,他们每天生活在争名夺利的争斗中。
4.注重细节,墙壁上腾飞的祥龙如能获得那最后一道点睛之笔,它就会摇电升天;注重细节,砸向牛顿的苹果就会引发对自然的思考,提出力学之经典。
在该活动环节中,刘老师创设了学科认知情境,要求学生系统运用高二语文选修上《逻辑的力量》单元所学知识,判断上述材料是否存在逻辑错误,并分析问题所在。从学生的反馈中,刘老师可以精准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为后续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议论文写作的逻辑问题做好铺垫。
二、知行合一:高考评分标准的内化与应用实践
活动设计:引入一个具体情境。
(一)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代有一代之生活,一代有一代之风度。先秦时讲君子风范,有所为有所不为;魏晋时讲风骨,追求任性放诞,清俊通脱;汉唐时讲气象,以开放包容著称;宋明时讲风韵,追求趣味与性情…在现代风度上,大家发生了分歧,有的说是创新,有的说是奉献,有的说是竞争,有的说是自信,还有的说是休闲、旅游、健康…你觉得现代风度是什么?
请写一篇议论文阐述你的看法。要求:文章不少于800字,自选角度,自拟标题,特征鲜明,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二)作文评价标准
1.文风端正,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结构严谨,文脉清晰,文气顺畅。3.观点明确,内容契合题意。4.逻辑严密,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5.表达流畅,合理运用词语、修辞手法、句式变化等。
刘老师将王同学的作文《秉奉献之烛,燃时代之魂》展示在大屏幕上,并附上作文评价标准,邀请全班学生以阅卷人的身份打分并阐释理由。在该活动中,刘老师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借助阅读与鉴赏活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以此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与交流能力,丰富其阅读体验。此外,刘老师还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帮助学生构建认知体系,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用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集思广益:议论文写作的协作建构与思维碰撞
活动设计:以“奉献,是现代风度”为题,多维度展开思考,剖析为什么“奉献”是“现代风度”。要求学生四人一组,确定一个角度进行讨论,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个议论段,派代表朗读,展示小组成果(概念特点、内涵变化、民族性格、传统观念、心理学效应、文化传承、人性本质、历史成因、自然规律、社会环境、审美追求等),以下为各组展示的段落。
组1:从本质特点而言,奉献就是不求回报的付出,推动个体从“利己”走向“利他”的社会化过程,既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能引领时代风尚。
组2:就文化传承来讲,奉献精神与儒家“仁义忠恕”思想一脉相承,它不仅是中国历朝历代一以贯之的民族品格,还是构成现代社会文明风度的关键要素。
组3:从社会意义层面分析,奉献精神是维系民族团结的坚固纽带,是支撑民族精神的强大力量,特别是在疫情汹汹、国际争端白热化的当下,其价值愈发凸显。
组4:从内涵变化看,在这个多元开放、包容竞争的时代,奉献不再局限于“牺牲”与“舍弃”,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创造集体价值,同样也能诠释奉献的新内涵。因此,作为一种具有导向性的价值观,奉献理应成为时代风尚
刘老师让王同学根据各小组的展示,谈一谈如何把议论文写得深刻。①透过现象看本质:借助话题的内涵,深入事物的内部和深层,揭示事物的内在特征、本质、规律。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反复思考,多角度、多维度挖掘话题之间的关系,深入探究原因。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探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