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以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表现性评价为例
龚雷雨陈廷华
(1.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无锡214001)
(2.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江苏无锡214123)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等质性评价方法逐步得到推广。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修订负责人刘恩山教授强调,教育工作者需协同践行“学业评价促发展”的理念。下面就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表现性评价作一案例及其分析,并就其方法和实施建议作简要阐述。
不同专家对表现性评价的含义表述各不相同,但其实质是一致的,归纳起来有:①评价者需要通过直接观察学习者的操作和行为以及相关纪录对学习者学业成果作出客观评价。②学习者要通过自己鲜明的、独特的方式充分展示自己学习过程或结果,如书面报告、演讲、小论文、实验操作演示、作品展示、电子小报、资料收集袋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展现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③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完成,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系,学习行为更具有现实意义。
参照《新课程学生评价》一书中的相关描述,把表现性任务主要概括为以下三类:①限制性表现性任务,如制作一个植物或动物标本并作统一展示,完成一份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的实验报告,总结显微镜相关成像原理、操作的要点和注意事项,设计一项有关太湖水污染调查的研究性学习计划;②作品展示性任务,如以电子小报、小论文、书面汇报、调查报告、辩论会等形式进行展示,提供给评价者;③扩展性表现性任务,如开一个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的主题辩论会,蠡湖水质污染源调查,写一份调查报告,并提供相关建议,为学校食堂设计一份营养全面均衡的一周午餐食谱,等等。
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实施表现性评价,教师需要预先构建一个完整的表现性评价方案,为实际教学提供指导。方案的构建可分为组织计划→实施计划→处理反馈三个阶段,每一阶段所要构建的主要内容见图1所示的流程图。
图1构建表现性评价3索流程图
以“调查当地生态环境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保护建议和行动计划”的实验教学表现性评价教学为例。
“调查当地生态环境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保护建议和行动计划”,旨在调动学生主动关心社会、生活中突出问题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与发展,培养学生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应用所学生物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会制定科学研究计划,把握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思维方式,学会数据的收集、统计、分析,学会交流分享和合作学习。
调查类实验大多为开放式实习活动,教师的教学组织比起传统课堂教学,困难会较多,如调查选题的范围,课题的可行性,时间、地点的不确定性,课时的限制性,活动可能产生的经费,实施过程中的安全问题等。
针对教学要求和实施困难,为了确保活动的有效、可控,教师根据当地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与学生共商并设计出可行性课题;每小组的活动方案应切实可行,应由教师审核,提出修改意见后再具体实施。教师设计科学的表现性评价方法,对所有的学生活动进行全程评价,确保学生活动的方向性、可控性和有效性。
教师公布调查课题,如影响太湖水水质主要环境问题调查及对策,影响长广溪湿地生物多样性分布的环境因素调查,你所在生活小区环境质量的调查与分析,学校周边生态环境中的主要污染源调查及保护建议。
评价表内容包括:①评价任务:本实验为调查活动,各成员在参与方案设计、方案实施和结果统计、分析、交流活动中的具体行为,都将作为表现性任务加以考察和评价。②评价内容:调查方案设计与实施的参与度、调查和实践的兴趣与热情、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的训练、健康生活方式的认同与养成等。③评价方式:学生自评及互评、小组长评价、教师综合评价。④评价项目见表1。
表1“调查当地生态环境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保护建议和行动计划”评价表
2.3.1方案一
提出问题: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有哪些?
作出假设:如果生态环境改变,原本的环境指标将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外来物种的入侵是如何影响生物的多样性和当地生态环境的?
设计调查方案:确定一个湖泊、一片农田、一个池塘、一家工厂周围的环境等作为自己调查研究的对象。教师可建议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搜集有关生态环境方面的资料;成立研究性学习小组,分工合作,设计调查表,处理数据和撰写调查报告。
其中一个小组的生态环境研究方案是:
研究课题:调查某风景区中的入侵生物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研究目的:学会设计调查方案,分析调查结果,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开展探究性学习。
研究过程:开展调查,完成表格(表2),分析结果,提出建议。
表2入侵生物对某风景区中的生态环境影响调查表
然后,各小组实施实验,进行交流研讨、得出结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