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峨眉山月歌》,完成下面小题。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上下映衬、动静结合,写出月映清江的美景,点明是秋夜行船。
B、第三、四句通过时间迅速转换,写船行之快,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
C、“月”的意象贯穿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D、诗歌采用寓情于景的写法,山、月、江水等融合变幻,衬托诗人复杂的情感。
(2)诗歌主要抒发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案:
(1)B
(2)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阅读《登金陵凤凰台》,完成下面小题。
登金陵凤凰台①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②自流。
吴宫③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④成古丘。
三山⑤半落青天外,二水⑥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⑦,长安⑧不见使人愁。
【注】①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此诗大多人认为是天宝年间,作者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②江:长江。
③吴宫:三国孙权建都金陵所筑的宫殿。
④衣冠:这里借指世族士绅、达官贵人、社会名流。
⑤三山:山名,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
⑥二水: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长江被白鹭洲分割为二支。一作“一水”。
⑦日:一语双关,古代把太阳看作是帝王的象征。
⑧长安:这里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错误的一项()。
A、诗歌开头两句14字中连用了3个“凤”字,却因气势贯通、自然天成而不显重复。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有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B、诗歌三、四两句为实写,作者看到眼前吴国荒芜的宫廷,东晋时代风流人物的坟墓,感慨六朝的繁华也如凤凰台一样消失在历史的洪涛中。
C、诗中选取了最为典型的事物表现自然力量的雄大,即“三山半落”之混茫与“二水中分”之辽阔,从而构造出阔大的境界。
D、“长安不见”暗点诗题的“登”字,触景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2)请结合尾联内容,体会作者“愁”的含义。
答案:
(1)B
(2)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浮云则是喻指奸佞小人。当时作者被排挤出长安,报国壮志不能实现,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导致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