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作文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又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造力和情感表达能力的载体。然而,审视当下的教育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在中小学生群体中“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的顺口溜广为流传,还有“作文难,作文难,一提作文心就烦”这样的歌谣。这些看似诙谐的话语,实则是学生面对作文时畏难心理的真实写照。深入剖析学生作文畏难的根源:一方面,学生受生活阅历限制,难以从日常琐碎中挖掘丰富的写作素材,写作时常陷入“无米下锅\的窘境;另一方面,传统作文教学模式过于刻板,过度强调格式与技巧,像一把无形的枷锁,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因此,教师需要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智慧,用耐心与智慧点亮学生心中的写作之火,让学生在文字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勇敢表达,抒发情感,书写出一篇篇闪耀着个性光芒的作文。
一、激发兴趣,培养写作热情
(一)创新教学形式,激活写作灵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故事导入、游戏活动、多媒体教学等,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感受季节的更迭与生命的律动。春天来临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寻觅那第一朵悄然绽放的桃花、杏花或梨花,让学生用笔墨描绘它娇艳欲滴的姿态,用心灵感受它盛开的喜悦。在金黄的油菜花海中,学生可以尽情玩耍,轻抚那芬芳的花朵,或躺在其中任金色的花粉悄然沾满衣襟与发稍,让那“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壮丽景象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独具特色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让作文课变得妙趣横生,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创作兴趣,为他们的写作积累更多鲜活的素材。
(二)降低习作门槛,化解畏难情绪万事开头难,学生刚开始写作文时往往如同挤牙膏一般。在这个阶段,教师务必降低写作难度,如适当减少规定字数。还要引导学生仔细审题,认真思考,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对题目的理解以及写作构思。
为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教师在布置作文任务时,应给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权。可提供两个题目供学生挑选,甚至允许他们自由创作,自拟题目,以此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四)及时正向反馈,强化写作自信
(三)赋予选题自由,激发表达欲望(二)笔耕不辍,读思同行
对于学生写出的好词、好句以及完成的优秀作文,教师需予以肯定与鼓励。无论是课堂上的公开表扬,还是作文评语中的细致点评,都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认可,从而增强自信心与成就感。
二、注重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一)荐读好书,夯实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和在班级建立图书角的方式,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广泛涉猎各类书籍,不断积累写作素材,从而为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记录好词好句、精彩片段及自身感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学生阅读、记录与总结归纳的能力,让阅读从一项任务转变为充满乐趣且能够长久坚持的日常行为。
(三)以读促写,学以致用
让学生将阅读所获转化为实际能力,将\知识输入\逐渐转化为“知识输出”。尽管常用汉字数量有限,但它们的组合却能展现千差万别的观点、境界与审美意趣。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模仿起步,循序渐进地运用自身语言进行表达,提升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实现知识的有效转化,这才是阅读的关键目标之一。
三、观察生活,丰富写作内容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面对感兴趣之事,学生更易集中注意力,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也能被极大激发。例如,在网络文化盛行的时代,教师可以围绕热门游戏、动漫设计写作任务。让学生编写游戏通关攻略,或创作动漫角色的衍生故事。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还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
(二)打造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教师可以组织符合学生需求、贴合学生实际的各类集体活动,为学生营造可供观察的多样学习与生活场景。如主题班会、演讲比赛、读书活动、外出游学、课外思考与辩论等。通过这些活动,充实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从“要我写\变为“我要写”。
(三)有目的地布置观察作业
教师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身边人的外貌特点及行为习惯,如朋友脸上那颗俏皮的痣、奶奶手上的厚茧、同桌紧张时爱咬笔头等,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能够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还可以让学生留意日常小事,那些看似平常的点滴都是丰富的写作素材,如早上赶公交时的匆忙、和家人一起做饭时的快乐、邻里发生小摩擦后又和好如初的情形等。也可以让学生观察季节变化,感受不同季节的美,如春天花朵绽放、鸟儿欢啼,夏天骄阳似火、蝉鸣阵阵,秋天落叶纷飞、稻谷金黄飘香,冬天白雪、寒风凛冽,让学生用优美的文字将四季景色的变化描绘出来。
(四)在生活中体会情感的变化
人们每天都会经历喜悦、难过、愤怒、感动等多种多样的情感,这些情感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体验。如比赛获奖时的喜悦、吵架后的伤心、被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