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苏轼,最先映入人们脑海的印象是: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写出《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放词人;他是写出“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人;他是画出《古木怪石图》的画家;他是写出《新岁展庆帖》、《黄州寒食帖》的书法家。
苏轼是宋代文化艺术的集大成者,他在文学、诗词、书法、绘画等领域取得了很高的艺术造诣。不仅如此,苏轼在建筑、水利、医疗、养生、酿酒等方面也有建树,可以说是那个时代里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苏轼的人生,宦海沉浮
其实,与苏轼光彩夺目的文学艺术成就比起来,他跌宕起伏的仕宦之旅也是值得人们细细思量的。在苏轼40年的仕宦之旅中,他任职过的地方就有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宜兴、金陵、登州、颖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常州等十五处。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苏轼出生于四川省眉山县城内纱穀行苏家老宅。苏轼在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考中进士,时年苏轼21岁。1061年,25岁的苏东坡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由于苏轼的思想和变法主流不相一致,所以他就站到了旧党的一边,对变法持反对态度,所以他也就自然而然地遭到了新党的排挤和打压。
于是,在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由殿中丞被贬为杭州通判,时年苏轼36岁,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转知密州。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担任徐州知州。两年后苏轼又到湖州(今浙江省吴兴市)担任知州,这一年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此时的变法仍然在进行着。
苏轼一到湖州,他就给宋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上表》,这本是大臣的基本礼仪,也是官场的一种例行公事。苏轼在表中写有“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还有“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的话语。
这些话被新党的一些人抓住了把柄。其中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三人从苏轼大量旧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新法的句子,对苏轼加以弹劾。一时间,朝廷上下一片倒苏之声。
同年7月28日,苏轼在湖州上任才刚满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押往都城汴梁,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为什么叫“乌台诗案”呢?
因为“乌台”就是指御史台,这是出自于《汉书·朱博传》中的记载:“御史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其上。”所以后来的人也把御史台称为“乌台”,又因为苏轼的这件事都是由于御史的弹劾引起的,所以也被称为“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对苏轼来说,就是一场空穴来风的文字狱。
“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一个转折点,经过多方的营救,包括身在江宁的王安石出面写信营救,苏轼才幸免于难。苏轼出狱后,被贬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团练副使。
宋哲宗绍圣四年(1094年),支持变法的新党再次主导政坛,苏轼在新党的挤兑下,横遭贬谪。同年四月,苏轼从定州知州任上贬谪到英州。中途又加贬为宁元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
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苏轼又被贬为琼州(今海南省海口市)别驾,昌化(今海南省儋州市)安置,时年苏轼62岁。1100年,苏轼仍以琼州别驾的身份移知廉州(今广西合浦县)。
宋徽宗即位后,大赦天下,身在廉州的苏轼接到诏令,踏上了北归的行程,1101年三月,苏轼由虔州出发,经南昌、当涂、金陵,五月抵达真州(今江苏仪征)。
苏轼经过真州时,暑热难耐,一路舟车劳顿,身心倍感疲惫,他决定在此地休整一下,眼看离心中的诗意栖居地越来越近,所以他的心情也是挺不错的,于是他带着一丝欣慰的心情游览了真州名胜金山寺。
在金山寺的墙壁上,他意外看到了自己的画像,原来这是当时著名画家李公麟绘制的,李公麟的画作形象逼真。
画上的苏东坡手执一根细长藤杖,坐在磐石上,安详的神态中又有一种似醉非醉的意态。“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见到这幅画像的时候大加称赞,他认为这是最像苏轼本人的一幅画像。
苏轼看到自己的画像后,感慨万千。经过多年的边贬谪岁月与艰苦生活,他的身体已经很不好了,也感觉生命走到了尽头,他在金山寺的画像下追忆了自己一生的经历,写下了《自题金山画像》一诗: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六月,苏轼经润州拟到常州居住。靖国元年(1101年)7月28日,苏轼在常州(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去世,享年66岁,一代文豪就此为他的风雨人生画上了句号。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正如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一诗中写的那样,苏轼将黄州、惠州、儋州的贬谪生涯视为“功业”,其中有一丝自嘲的味道,其实也写出了贬谪生涯在他一生中的位置。
黄州、惠州、儋州是苏轼仕途上最为重要的三个转折点,这三个地方也给苏轼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苏轼在仕途贬谪的岁月里,他并没有因为仕途的坎坷而变得意志消沉,相反,他在贬谪的岁月里,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在任职的每一个地方,他都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为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