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书画版(五四学制)(2024)初中美术六年级上册
《烛光随影》课文知识点归纳
光影基础概念
光的本质与分类
光的本质:光是一种电磁波,能够被人类眼睛感知从而产生视觉。从科学角度,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从艺术创作角度,光则是塑造物体形态、营造氛围、表达情感的重要元素。画家通过对光的捕捉与表现,赋予画面生命力。
光的分类
自然光源:来自自然界的光,如太阳、月亮、星辰、闪电等。太阳光在不同时段有不同特性,清晨和傍晚光线柔和,色彩偏暖;正午光线强烈,色彩偏冷。月光则给人静谧、柔和的感觉,常被用于营造宁静的艺术氛围。
人造光源:人类制造的发光体产生的光,如蜡烛、电灯、霓虹灯等。不同人造光源具有不同的色温与光照强度,烛光温暖昏黄,电灯明亮稳定,霓虹灯色彩绚丽多变,这些特性会直接影响物体呈现的视觉效果。
影的形成与特点
影的形成原理:光沿直线传播,当光遇到不透明物体时,无法穿过物体,在物体后方形成光线无法到达的黑暗区域,即影子。影子的形状与物体的轮廓相关,同时受光源位置、角度、距离等因素影响。
影的特点
投影:物体在光线照射下投射在其他表面的影子,其形状与物体外形、光源角度有关。同一物体在不同角度光源照射下,投影形状、大小会发生变化。
本影与半影:本影是光线完全被遮挡的区域,黑暗程度最深;半影是部分光线被遮挡的区域,亮度介于本影与受光面之间。在多个光源照射下,物体影子会出现复杂的本影与半影交织情况。
烛光的特性与光影表现
烛光的物理特性
光源特点:烛光属于人造光源,其光线较为微弱、柔和,光照范围有限。烛光的亮度不稳定,会因蜡烛的燃烧状态、周围环境气流等因素发生闪烁变化。
色温与色彩:烛光色温较低,呈现出温暖的橙黄色调,给人温馨、柔和、浪漫的感觉。这种暖色调的光线在艺术创作中常用于营造特定氛围,如家庭的温暖、夜晚的静谧等场景。
烛光下的光影效果
物体的明暗变化:在烛光照射下,物体受光面呈现出明亮的暖色调,背光面则处于阴影中,且因烛光的微弱,物体暗部与亮部的过渡较为柔和,不会出现强烈的明暗反差。靠近烛光的部位更亮,远离烛光的部位更暗。
影子的形态:烛光下物体的影子具有独特形态。由于烛光通常是点光源,影子边缘较为模糊,且随着距离物体越远,影子会逐渐变大、变形,产生夸张的视觉效果。多个物体在烛光下的影子还可能相互交织、重叠,形成复杂的图案。
光影在艺术作品中的运用
绘画作品中的光影表现
1.西方绘画
古典主义绘画:注重光影的写实性表现,通过细腻的明暗过渡和精确的光影关系,塑造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追求逼真的视觉效果。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运用柔和的明暗变化,细腻地表现出人物肌肤的质感和面部表情的微妙变化。
印象派绘画:强调对瞬间光影变化的捕捉,画家们走出画室,在自然光下写生,注重表现光线在不同时间、天气、环境下对物体色彩和形态的影响。莫奈的《睡莲》系列,通过丰富的色彩和灵动的笔触,展现出不同光线下睡莲池的光影变幻。
后印象派绘画:光影不仅用于塑造物体,更成为画家表达主观情感和思想的工具。梵高的《星月夜》,扭曲的线条和强烈的色彩对比,配合独特的光影处理,传达出画家内心的激情与躁动。
1.中国绘画:中国传统绘画注重意境表达,光影表现相对含蓄。通过墨色的浓淡变化来体现物体的明暗和立体感,“墨分五色”即通过墨色的深浅、干湿变化,营造出丰富的视觉层次和空间感。如八大山人的作品,简洁的构图和精妙的墨色运用,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韵味。
摄影作品中的光影运用
光影塑造主体:通过光线的强弱、方向、角度来突出摄影主体,使主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侧光、逆光可以勾勒出物体的轮廓,增强主体的立体感和视觉冲击力;顺光则能清晰展现物体的细节和色彩。
光影营造氛围:不同的光影组合能够营造出不同的氛围。暖色调光线营造温馨、浪漫的氛围;冷色调光线带来冷静、神秘的感觉;强烈的明暗对比营造紧张、戏剧性的氛围;柔和的光线则营造出宁静、舒适的氛围。
烛光随影与情感表达
烛光象征的情感与意义
温暖与希望:烛光在黑暗中带来光亮,象征着温暖与希望。在寒冷、黑暗的环境中,烛光给人带来身体和心灵的温暖,成为人们在困境中对美好未来的期盼与寄托。
宁静与浪漫:柔和、摇曳的烛光营造出宁静、浪漫的氛围,常用于表达爱情、亲情等情感。烛光晚餐、烛光婚礼等场景,通过烛光传递出温馨、浪漫的情感。
回忆与思念:烛光常常勾起人们对过去的回忆和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在烛光下,人们更容易沉浸在回忆中,感受时光的流逝和情感的沉淀。
通过光影传达情感
光影的强弱变化:强烈的光影对比可以表达强烈的情感冲突和戏剧性;柔和的光影则传递出平和、舒缓的情感。如在表现悲剧场景时,可能会运用昏暗、阴沉的光影;而表现欢乐场景时,多采用明亮、温暖的光影。
光影的色彩倾向:暖色调光影传递积极、温暖的情感;冷色调光影表达冷漠、悲伤、孤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