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年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第二人民医院招聘村卫生所工作人员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详解.docx
文件大小:66.64 KB
总页数:44 页
更新时间:2025-06-18
总字数:约2.96万字
文档摘要

2025年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第二人民医院招聘村卫生所工作人员笔试参考题库

第一部分单选题(50题)

1、青少年眼球内的晶状体弹性较大,睫状体的调节能力较强。然而,若看书写字时姿势不正确,书本放置距离眼睛过近,或者采光、照明条件不佳,长此以往便会引发假性近视。以下关于假性近视的说法,正确的是()。

A.睫状体舒张,晶体的凸度增大

B.睫状体收缩,晶体的凸度增大

C.睫状体舒张,晶体的凸度减小

D.睫状体收缩,晶体的凸度减小

【答案】:B

【解析】在眼球的结构中,睫状体可以调节晶状体的曲度。当看近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牵引脉络膜向前,使晶状体曲度变大,折光能力增强,从而看清近处物体;当看远处物体时,睫状体舒张,晶状体凸度变小,折光能力减弱,从而看清远处物体。若看书写字姿势不正确、书本离眼太近或采光照明条件不好等,眼睛会长时间处于看近处物体的状态,导致睫状体持续收缩,无法放松,晶状体凸度持续增大。此时形成的近视是由于睫状体调节异常导致的,属于假性近视。因此,造成假性近视是因为睫状体收缩,晶体的凸度增大。

2、世界上运转着数以千计的各种地震仪器,它们日夜监测着地震的动向。毕竟科学家一直在寻找预测地震的方法,但截止目前为止,预测地震仍是个世界性难题。这说明:

A.意识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变化

B.人类认识运动是无止境的

C.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D.人类不能认识无限发展的世界

【答案】:B

【解析】科学家一直寻找预测地震方法但仍是难题,这表明人类对地震的认识不断发展,认识运动没有尽头,是无止境的,体现了人类认识的无限性。

3、在中国历史上存在诸多著名的历史典故,其中诞生了许多令人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古筝曲《凤求凰》便是非常有名的爱情见证,以下是这个故事主人公的是()。

A.唐玄宗和杨贵妃

B.罗密欧和朱丽叶

C.司马相如和卓文君

D.芈月和义渠王

【答案】:C

【解析】这道单选题主要考查对历史爱情故事及其相关文化的了解。本题破题点在于明确《凤求凰》所对应的爱情故事主人公。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广为人知,但与之相关的是《霓裳羽衣曲》等,并非《凤求凰》,所以该组合不符合题意。罗密欧和朱丽叶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人物,他们是西方文学中的经典爱情形象,并非中国历史典故中的人物,《凤求凰》为中国古筝曲,因此该选项不正确。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情故事主人公,司马相如弹奏《凤求凰》赢得卓文君的芳心,二人演绎了一段浪漫爱情佳话,所以该组合与《凤求凰》相匹配。芈月和义渠王是电视剧等作品中常出现的人物关系,在历史记载中有相关故事,但并无证据表明他们的爱情与《凤求凰》有关。综上,正确答案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

4、仰韶文化时期的建筑样式与现今哪种建筑相类似?()

A.土楼

B.竹楼

C.窑洞

D.蒙古包

【答案】:C

【解析】本题可根据仰韶文化时期建筑样式的特点,逐一分析各选项建筑的特点来确定正确答案。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重要文化,当时的房屋建筑主要是半地穴式建筑,这种建筑是在地面以下挖掘一定深度的空间作为居住空间,与窑洞有相似之处。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一般是在黄土壁内开凿出来的洞穴,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它与仰韶文化时期半地穴式建筑都利用了地下空间来建造居住场所,在建造原理和空间利用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而土楼是分布在中国东南部的福建、江西、广东等地的一种大型民居建筑,以生土为主要建筑材料、生土与木结构相结合,并不同程度地使用石材的大型居民建筑,与仰韶文化时期建筑样式差异较大。竹楼是傣家的标志民居,主要用竹子建造,一般为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堆放杂物,主要分布在气候炎热潮湿的地区,与仰韶文化时期建筑样式明显不同。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通常是用毛毡等材料搭建而成,与仰韶文化时期建筑样式也不相符。综上,仰韶文化时期的建筑样式与现今窑洞相类似。

5、下列属于地理著作的是()。

A.《本草纲目》

B.《齐民要术》

C.《山海经》

D.《天工开物》

【答案】:C

【解析】本题可通过分析各选项著作的主要内容,判断其所属类别,进而选出属于地理著作的选项。《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所著的一部药物学巨著,全书共记载了1892种药物,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它系统地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药物学的经验和成就,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并非地理著作。《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该书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