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汽车采样间施工方案.docx
文件大小:85.7 KB
总页数:21 页
更新时间:2025-06-18
总字数:约8.6千字
文档摘要

汽车采样间施工方案

I

汽车采样间施工方案

一、组织机构:

组长:

副组长:

现场负责人:

··负责人:

·.施工方案:

2.1土方开挖工程

(1)土方开挖前首先对放线定位进行复核检查,经生产部土建专工核准后,方可进

行土方开挖。

(2)土方开挖采用机械,坡度系数为1:0.75。

(3)本工程土方开挖采用反铲挖掘机进行辅以人工清基槽,土方采用自卸汽车运输,在距基槽边缘3m以外留存部分土方作为回填使用。

(4)再整个土方开挖过程中,测量人员始终进行跟踪测量挖土的地基标高,以免造

成超挖现象。

(5)在土方开挖过程中将出现一些不利因素,针对这些不利因素采取的主要措施如下:

●大放坡,开挖时先浅后深。

●靠近已有基础及其它边坡较陡无法加大坡度处砌挡土墙、或打钢板桩。

●基坑底口坡脚处可视情况采取压草保护角、打钢管桩加固等措施保证边坡稳定性。

(6)在整个土方开挖过程中、必须设专人进行监视挖土情况,如遇有地下不详的管道,电力(通讯)电缆及文物,必须立即通知工程指挥部待查明后在进行施工。

2.2土方回填工程

(1)基础采用质地良好土质或砂石回填,回填做到均匀回填,分层夯实。夯实采用蛙式打夯机施工,砂、石回填用平板振动器夯实。回填过程应严格按规定进行控制,并及时现场取样试验,回填密实度符合设计规范要求。

(2)回填土不得使用淤泥,不得混入树根、杂草等垃圾。

(3)以蛙式打夯机进行夯实,夯实遍数为3~4遍。局部边角不易夯实处采用电动

汽车采样间施工方案

2

夯。

(4)回填时应在回填区域作好排水明沟,以便于排除地面积水。

(5)回填前,如填料含水率过高,应在每层回填时,均匀地掺入干石灰粉。

(6)预留沉降量一般不超过填方高度的3%。

(7)土层表面过于干燥时,应浇水润湿后方可继续回填,以保证上下层良好结合。

(8)埋管底部及部分面积较小处无法使用电动机械时,以人工将其仔细捣实或夯实。

(9)严格控制来料质量,对不合要求的回填料不得回填。

(10)回填时,每层每50~100m2抽查一处进行取样,不合格处应重新进行夯实。

(12)回填前,应对坑内原地基土进行夯实。

(13)道路基层及室外地坪硬化处理的土方回填,每层铺设厚度不应大于300mm,并采用震动式18t压路机碾压夯实,且碾压遍数不应少于三遍。

2.3混凝土施工工程

对于砼构件最小断面尺寸大于1m时,按大体积砼进行施工。大体积砼结构对温度及收缩极为敏感。为了更有效地控制砼内外温差和收缩应力,控制裂缝的产生,必须对原材料、配合比、温度和收缩应力、浇筑方法、养护条件等进行全面控制。

2.3.1原材料控制

a.低水化热的矿渣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

b.用粒径较大,级配良好的粗骨料,严格控制其含泥量(砂3%,碎石1%)。

2.3.2进行配合比优化

a.加粉煤灰等掺合料或减水剂、改善和易性、降低水灰比,以达到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的和收缩量的目的。

b.据砼配合比和浇筑块大小进行收缩应力计算,控制收缩应力小于砼抗拉应力。

2.3.3砼入模温度控制

a.工程部分大体积砼正好在夏季进行施工,夏季采用冰水搅拌砼,对骨料进行覆盖遮阳。砼浇应进行热工计算,入模温度控制在25℃以内,并尽可能的低。

b.砼运输车缸体和泵送管采用包裹或覆盖保温材料。

2.3.4砼温度控制

a.砼核心温度与砼表面温度之差,砼表面温度与环境间温度之差控制在20℃以内,基面温差和基底面温差均控制在18℃以内。以防止温度应力过大导制砼开裂。

汽车采样间施工方案

3

b.在砼入模终凝后,尽早做好砼保温保湿养护。

2.3.5砼浇筑控制

(1)在规范允许或征得设计认可的前提下,尽可能采取分层或分块降低表面系数的方法浇灌筑大体积砼。

(2)浇筑过程中及时排除砼表面泌水。采用塑料管利用虹吸原理边浇筑边排水;不能采虹吸原理时,水较少时,可在模板上打眼排水或采用海棉人工吸水等方法排除泌水。

(3)根据砼体积大小,尽可能采用多台泵车多点布料。水平全面分层浇筑,每层浇筑厚度控制在30cm以内。

(4)混凝土分层振捣并采用二次振捣工艺,保证砼振捣密实,并排出孔隙水,减小砼收缩量。

(5)砼终凝前用铁碜进行二次压实表面,再用木蟹打毛控制砼表面凝缩裂纹的出现。

(6)凝土振捣时,振捣装置应放在牢固的脚手板上,使用振捣器,采用垂直振捣和斜向振捣,做到“快插慢拔”,当振捣棒即将露出混凝土的表面时,应快速拔出振捣棒,拔出时不停转,以免造成空腔。每点振捣时间宜为20~30s,使用高频振捣器时,最短不应少于10s。应以混凝土表面不在沉落和表面呈现浮浆为度。振捣器插入点应排列均匀并采用“梅花式”布置,每次移动位置和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