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黄帝内经》研究概况;目
录;第一节
注释医家与注本;一、齐梁·全元起《素问训解》
1.现存文献记载提到的最早《素问》注本。
2.已亡佚,部分内容可见于林亿《新校正》。
3.对校勘王冰本具有重要价值。;二、隋唐·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
首次用分类的方法研究《内经》,将《素问》和《灵枢》原文分为19大类。
现存注释《内经》最早的注本,其类编时所取《素问》《九卷》为唐以前的旧文,文献学价值很高。
注重训诂,对生僻字、通假字据《说文》《尔雅》进行了音释、义释,为后人研究唐之前音韵提供了参考。;三、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
为《素问》的传世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后世《素问》的通行本。
在编次与注释方面道家思想浓厚,将专讲养生的篇章置于《素问》之首,突出精气神的重要性。
将原来的9卷根据内容厘定为24卷。注释条理缜密,释词简而有法,对理论多有发挥。
补充了运气七篇的内容,对运气学说的流传做出贡献。;四、明·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变更王冰本24卷复为9卷。
采取章节段落注释的方法。
长于针灸、经络、腧穴,其开启专门研究《灵枢》之先端。
长于注释篇名、解释病名、阐明字义、剖析医理,重视对原文旨意的阐发。;五、明·吴崑《黄帝内经素问吴注》
以王冰二十四卷本为底本。
径改原文,在注释中加以说明。
注重临床,阐释经文,注释文辞简明,医理精湛。;六、明·张介宾《类经》
是现存分类注释《内经》中最完整的著作。将全部内容分为12大类。经文虽因类分而颠倒,但注明出处,便于查核。
注释简明畅达,符合临床。并结合个人体会,以“愚按”的形式进行阐发。
对意犹未尽者,附《类经图翼》以图解的方式说明,并在《类经附翼》进行专题论述。
;七、明·李中梓《内经知要》
选择《素问》《灵枢》精要内容,进行摘要分类注释。
共分八类,概括了医学体系的基础理论。
注释颇多发挥,浅近易懂,常被作为《内经》的入门教材。;八、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为集体注释《内经》开辟了???河。
“以经释经”,强调《素问》与《灵枢》经文的联系。
重视阴阳、脏腑、气血等气化学说的特点。
不重文字训解,而重医理畅达明晰。
;九、清·高世栻《素问直解》
段落作注,在每篇之中,分为数节,眉目清楚,注释明白晓畅,要言不烦。
直疏经旨,对衍文、错简、讹字,也常直解原文,并在注释中加以说明,使人一目了然,体现了本书“直解”的宗旨。
;十、丹波元简《素问识》《灵枢识》
选注而不自注,各注观点存在较大分歧时,以“简案”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
在阐述自己的见解时,旁征博引,处理态度严谨。;第二节
校勘医家与著作;一、林亿《新校正》
与王冰《素问》注本相合,取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成为后世续刻之蓝本。
考证和说明了王冰本《素问》与全元起本的对应关系。
首次提出《素问》七篇大论为王冰补入,而非《素问》原有。
正谬误6000余字,但未在文字上留下校记。
增注义1000余条。;二、张琦《素问释义》
校勘是该书最大的特色。
校勘方法,多采取理校法校之。
对于被校的字、句、段,以上方括号为标志,再用双行小注说明理由。;三、顾尚之《素问校勘记》《灵枢校勘记》
在经文方面,于林亿《新校正》多有补正。
在校正王冰方面,较林亿更详密,王冰注之不确之处,多赖顾氏校勘。;四、胡澍《素问校义》
校勘、训诂条目仅存32条。
虽条目不多,但多为后世医家采用,如《素问》中之“病之形能也”“乐恬惔之能”“病能论”等,澍按:“能,读为‘態’,‘病之形能也’者,‘病之形態也’。”将“能”训为“態”,甚为高明。;第三节
《黄帝内经》的专题研究与发挥;就《内经》中的某些理论进行专题发挥,而自成一家之论,并作出极大成就者,如秦越人之《难经》、张仲景之《伤寒论》、华佗之《中藏经》、王叔和之《脉经》、皇甫谧之《针灸甲乙经》、刘完素之《素问玄机原病式》、李杲之《脾胃论》等,均是此方面的代表之作,为《内经》的研究及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