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落实情感教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学习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这为情感教育提供了学科基础。同时,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列为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其中文化自信强调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审美创造要求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这些都与情感教育紧密相关,是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的重要目标维度。
情感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情感素材,如爱国情怀、人间真情、自然之爱等。在这一阶段推进实施情感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为其身心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一深入剖析文本,挖掘主题精髓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蕴含着独特的情感教育价值。教师应当仔细研读教材,梳理每篇课文蕴含的情感线索,对不同体裁的文章进行分类挖掘,根据体裁特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其中的相应情感因素。
1.研读文本主题,把握情感教育脉络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深入剖析文本,挖掘主题精髓。例如,针对六年级下册《匆匆》一课时,通过分析文中对时光匆匆流逝的多处描述,如“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可以清晰地把握作者对时光易逝的感慨与惋惜之情,教学时教师便可引导学生沿着这条情感脉络去深入体会,课后也可以和学生一起拓展此类话题,让情感教育从书本理论延伸到现实生活中来,让学生更加确切地感受到时光匆匆之感,进而激发学生珍惜时间、勿蹉跎岁月的励志精神。
可见,教师在备课时要对每一篇课文进行细致研读,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以及段落之间的衔接等方面,梳理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情感线索。在教学中,教师应深人剖析主题内涵,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积淀,进而落实情感教育。
2.剖析创作背景与意图,体验深层次情感共鸣
小学语文教学中,分析文本创作背景是打开情感体验教学的关键手段。通过深入剖析创作背景,能让学生真切体验情感教育,使语文学习从文字表面走进情感与思想的深邃殿堂。小学高年级教材中,许多经典篇目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例如,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一课,这篇文章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彼时中华民族正遭受日本侵略者的残酷躁踊,无数仁人志士为了保卫祖国、捍卫民族尊严,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教师在教学时,若能详细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如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中国人民面临的生死存亡危机,学生便可深刻理解狼牙山五壮士在战斗中临危不惧、英勇战斗、宁死不屈的壮举。
通过对时代背景的了解,学生能迅速把握文章慷慨激昂、悲壮豪迈的情感基调,体会到五壮士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以及他们为了革命事业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这种情感认知并非简单的说教所能达成,而是学生在时代背景的烘托下,自然生发的内心触动。
3.基于作者经历,感悟文本深层意蕴
每一位作者的创作都深受其个人经历的影响,了解作者的生平故事,能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文本的深层意蕴。以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一课为例,教师应介绍鲁迅出生于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他在成长过程中,既经历了家庭的变故,又目睹了社会的种种不公和黑暗。成年后的鲁迅,怀揣着救国救民的理想,以笔为武器,批判社会现实。在教学《少年闰土》时,教师向学生介绍鲁迅的这些经历,学生便能理解为何鲁迅在文中对闰土这个人物形象刻画得如此细致入微。闰土来自农村,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纯真质朴的性格,与鲁迅所处的“四角的天空”形成鲜明对比。通过对作者经历的剖析,学生能体会到鲁迅对童年纯真时光的怀念,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当时社会阶层差异导致人与人之间隔阂的批判。这种基于作者经历的情感体验,能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背后所隐藏的复杂情感和社会意义。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情感体验
生活情境是渗透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尤其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仅凭说教传递情感教育不仅容易导致学生反感,也会使情感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对此,教师可立足不同课文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贴切的生活情境,鼓励学生从生活情境人手感悟与理解,不断提高情感教育的整体效果。
1.引入生活场景,将教材内容还原生活
教师首先要深入分析教材课文,从中提炼出与生活相关的教育元素,然后通过语言描述、角色扮演、道具布置、利用多媒体资源辅助等方式还原生活场景。以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为例,这篇课文展现了一位贫困却全力支持孩子读书的母亲形象。为让学生体会文中深沉的母爱,教师可创设相应生活情境。在教室模拟课文中的场景,如昏暗狭小的工厂,摆放一些简易道具代表缝纫机。分组合作,邀请学生分别扮演母亲和儿子,在模拟环境中重现母亲辛苦工作、毫不犹豫给儿子钱买书的情节。学生在表演中,能直观感受到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