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件视域下的主题式教学——以“体温调节”复习教学为例
崔敏霞居寒洁
(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江苏无锡214400)(江阴市第一初级中学江苏无锡214400)
核心素养视野下的教学评价更加关注学生分析和解释复杂情境中生命现象的能力,指导、解决生产和实践中具体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面对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并作出决策时,利用多个相关的生物学大概念或原理,通过逻辑推理阐明个人立场。但是,在解决真实情境下的生物学问题时,学生容易出现思维障碍,究其原因主要是真实发生的事实情境一般是多因子综合的复杂场域,而学生生物学概念的习得和构建往往发生在单一的特定场域中,这导致了其思维缺乏整体性和复杂性,无法解决真实情境下的复杂问题。
主题式教学是指围绕一定的主题,对教学材料创设有意义的连接,为学生创建真实的学习环境,以学生主动构建为活动主线,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通过与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在重过程的生成理解中,实现课堂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新闻是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客观陈述,反映的是人们在与自然的互动中和社会实践中所发生的事实。在各类媒体的报道中,一些新闻事件的背景与生物学密切相关,这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可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从而实现学习内容和真实生活的关联。教师可通过设置问题群,造成学生认知的冲突,挑战学生认识的角度,促进其理清认识的思路。
在新闻事件视域下的主题教学中,教师应以某个生物学大概念为主题,编选与该主题相关的多个事实,通过进阶式问题引领,发展学生在真实场域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问题群应是一组彼此关联的、结构化的、有逻辑的进阶式学习任务,具有适度的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有利于培养思维的整体性、辩证性和复杂性,并为学习过程提供了持续性评价。问题群应以核心知识为载体,指向学生对学科思想和方法的理解,指向在真实情景中迁移和应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在主题式情境和进阶式问题的驱动下,课堂教学完成知识结构化、任务情境化、学习实践化的转变(图1)。
图1新闻事件视域下的主题式教学结构
人体的体温调节与学生个体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与之相关的新闻事件也层出不穷。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就对发烧、中暑等现象具有一定认知基础,并具备一定的健康生活理念。那么,对于相对熟悉的复杂场域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学生能否用相关的概念进行解释呢?在习得大概念的基础上,是否具有健康生活的意识和素养呢?能否对社会新闻事件作出理性客观的判断和评价呢?
①了解相关的新闻事件,唤醒人体体温生理性调节的知识,构建人体体温生理性调节的物理模型,提取体温调节的相关概念。
②分析甘肃白银山地越野赛中的失温事件产生的原因,理解人体的体温调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辩证地看待人体的调节功能。
③分析冬泳、中暑等相关新闻事件,探讨发生体温异常的可能原因及预防和缓解措施。
④探讨面对极端天气时的保护措施以及人体失温时有效的救援措施,提高健康生活的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2.2.1选编新闻事件,决定学习内容
选择主体新闻事件:2021年5月22日甘肃白银山地越野赛中,因遭遇极端天气(8级大风,并伴有大雨,气温骤降),21名运动员因失温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失温一般是指人体核心区(大脑、心肺等重要脏器)温度降低,并产生一系列寒颤、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甚至最终造成死亡的病症。
利用该事件,创设关于生物学大概念“生物个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各结构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并通过一定的调节机制保持稳态”的学习情境,主要聚焦其中的“人体体温调节”,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在该事件中,人体为什么会出现失温的现象?人体的体温调节为什么失去了作用?在特殊的环境中,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保护生命?
同时臻选相关事件:
①我国有大量的冬泳爱好者,中国游泳协会有专门的冬泳委员会组织相关的冬泳活动。冬泳也是人体在低温环境中的运动,但鲜有失温现象发生。
②相对偶发的失温现象,中暑事件屡有发生。在高温条件下,几乎每年都有中暑的新闻事件发生。
这两个事件与主题新闻涉及的大概念一致,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比分析。
2.2.2构建概念模型,提取相关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人体体温生理性调节的相关过程,思考人体如何维持产热和散热过程的动态平衡。学生利用相关概念、符号和文字说明,构建人体体温生理性调节的概念模型(图2),初步分析人体在低温条件下和高温条件下可能出现的反应。
图2人体体温生理性调节的概念模型
2.2.3结合真实情境,设置进阶式问题
(1)基于主体新闻事件,引导学生分析。
教师联系社会生活,创设情境,设置问题群。
问题①:在环境温度较低的情况下,人体会出现哪些反应?新闻事件中运动员出现全身持续性寒颤的原因是什么?骨骼肌战栗为什么能增加产热?此时,人体可能处于怎样的状态?
问题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