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魏晋以来,直至十六国、北朝前期,伴随着北境诸少数民族或主动或被动内徙,秦汉以来的郡县制政区从北方边境渐次后撤,代之以部落组织式的或军事统制式的特殊政区。北朝后期,郡县制政区全面回归。这一变化主要说明当时(???)
A.华夏认同是历史主旋律 B.少数民族文化的落后性
C.民族喜好决定政区设置 D.门阀世族力量不断衰亡
2.霍光是汉武帝的亲信,汉昭帝的辅政大臣,小女儿为汉宣帝的皇后。《汉书》对霍光的评价兼有褒贬;魏晋南北朝时,霍光辅政形象被不断放大,甚至被塑造成比肩周公的贤臣。霍光历史形象的变化(???)
A.折射了魏晋政治环境的演变 B.体现外戚势力强大把持朝政
C.反映了主流意识形态的确立 D.源于封建专制皇权不断发展
3.下面是十六国时期部分政权势力范围及生产方式表。这反映出,这一时期(???)
国号
兴亡年代
民族
统治区域
生产方式
前赵
304—329年
匈奴
今山西、陕西、河南、河北部分地区
半农半牧
后赵
319—351年
羯
今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及江苏、安徽、甘肃、辽宁的一部分
重视农业
前燕
337—370年
鲜卑
今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安徽、江苏、辽宁的一部分
半农半牧
后燕
384—407年
鲜卑
今河北、山东及辽宁、山西、河南的大部分
半农半牧
A.华夏认同观念发展 B.经济重心向南转移
C.民族交融趋势显现 D.南北对峙局面形成
4.秦汉时期在矮床、榻上跪坐民俗成为儒家尊崇的汉家礼俗,魏晋以来胡床、交凳传入后,“胡坐”(盘脚坐)“踞坐”(垂脚坐)则逐渐取代跪坐成为社会主流。这表明(???)
A.儒家礼俗渐在民间广为传播 B.民族交融影响汉族礼俗发展
C.汉家礼俗受到域外文化影响 D.胡俗取代汉俗成为社会主流
5.《旧唐书·职官志》记载:“辨天下之四人,使各专其业。凡习学文武者为士,肆力耕桑者为农,巧作器用者为工,屠沽兴贩者为商。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参与)士。”这一规定表明当时(???)
A.传统门阀士族势力仍然强大 B.社会分工呈现细化趋势
C.传统观念制约社会阶层流动 D.选官用人标准发生改变
6.唐太宗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作赞辞,认为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命弘文馆摹拓《兰亭序》分赐宗室重臣,又敕令虞世南撰《笔髓论》确立官方书法规范。这一做法(???)
A.推动了书法艺术创新 B.促进了南北文化交流
C.强化了李唐文化权威 D.削弱了士族文化垄断
7.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规定,长安东、西两市所设常平仓,如遇灾荒,应将官府米、麦各十万石交予两市“行人”,按低价出卖,“自今已后,忽米价贵时,宜量出官米十万石,麦十万石,每石量付两市行人下价粜货”。这一规定旨在(???)
A.维护市场秩序稳定 B.完善社会救济制度 C.提升商人社会地位 D.扩大政府税收来源
8.下表所列是唐朝时期韩愈和白居易对食盐的国家专营政策的看法。据表格信息可知(???)
韩愈
“今既夺其业……,则富商大贾,必生怨恨,或收市重宝,逃入反侧之地,以资寇盗,此又不可不虑者也。”
白居易
“每年盐利入官时,少入官家多如私,官家利薄私家厚,盐铁尚书远不知。”
A.两人都认为国家专营导致官商勾结腐败
B.两人都批评了国家专营政策的弊端
C.白居易从财政的角度论证官营的合理性
D.韩愈从民生角度论证商营优于官营
9.据《朱子语类》记录,唐朝中枢机制运行时,三省长官之间要历经反复多次的草拟、封驳、审定,每一个环节必须要得到皇帝的旨意才可以继续下一步,最后递交尚书省实行。据此推测,唐朝三省制度(???)
①限制了宰相擅权的趋势②有效避免了决策失误
③激化了中枢部门的矛盾④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10.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司选举,必稽祖籍,而考其真伪”,但到了唐代,只要通过“考核资叙乡里名籍,父母官名,内外族姻”就可参加科举。两者差异主要表明唐代统治者欲借此(???)
A.削弱传统士族门阀势力 B.显示开明治国姿态
C.扩大统治基础巩固统治 D.选拔家风优良人才
11.唐中后期,政府多次下令禁止土地买卖,但民间“私券如山,官不得知”。天宝年间某县“受田不足者十之七八”,而大历年间更是“民户有田者不过十之二三”。这一现象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土地私有制发展突破国家授田体系 B.土地买卖合法化冲击了均田制基础
C.租庸调制瓦解加剧政府的财政危机 D.庄园经济发展出现日渐式微的趋势
12.唐初宰相往往一身二任,一方面以宰相身份于政事堂中参与集体议政,另一方面以各司长官的身份指挥相应机构的运行。《政事堂记》载:“长孙无忌起复授司空,房玄龄授左仆射,魏徵授太子太师,皆知门下省(当时政事堂设于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