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基础知识方剂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理、法、方、药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在辩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相应的药物配伍在一起组成方剂以完成治疗目地的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配伍,使药物相互增强功效,调其偏胜,制其毒性,或改变其原来的某些功用,消除或缓解其对人体的不利因素,使各具特性的多种药物结合成一个新的有机的整体,更加符合辨证论治的要求,适应对比较复杂病证的治疗需要。一、方剂组成的原则主(君)辅(臣)佐使二、方剂组成的变化方剂组成要考虑到患者所处环境的气候、季节、患者的体质情况以及有无兼证等等,为此在辨证的基础上确立了治疗法则并选定了所用处方后,在具体使用时还必须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变化。三、方剂的剂型(一)汤剂(二)散剂(三)丸剂(四)膏剂(五)丹剂(六)酒剂(七)茶剂(八)药露(九)冲服剂(十)针剂四、方剂的内服及外用(一)中药内治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清·程钟龄《医学心悟》1.汗法汗法又叫解表法,是根据“因其轻而扬之”、“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原则而立法,用辛温解表药为主而组成的具有发汗解表作用以解除在表之邪的方法。汗法主要用于六淫之邪入于肌表,如外感初起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脉浮等以及麻疹初期,疮疡初起,水肿初见伴有表症和风湿在表者均可选用此法。代表方剂: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2.吐法吐法是根据“其高者,因而越之”的原则立法,用涌吐药为主而组成方剂,具有催吐作用,用来涌吐痰涎、宿食、毒物的方法代表方剂:瓜蒂散。3.下法下法是根据“泄可去闭”的原则立法,用泻下药物为主而组成方剂,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肠胃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用来治疗胃肠积滞、实热内结、大便不通或寒积、蓄水等里实症的方法。下法可分为寒下、热下、润下、逐水和攻补兼施五类。代表方剂:承气汤、温脾汤、麻子仁丸、舟车丸和增液承气汤。4.和法和法是具有疏泄调和作用以疏泄气机,调和脏腑,用来治疗少阳病或肝脾、肠胃不和等症的方法。代表方剂:小柴胡汤、逍遥散,痛泻要方和半夏泻心汤。5.温法温法是根据“寒者热之”的原则而立法,用甘温辛热药物为主而组成方剂,具有温中祛寒、温经散寒、回阳救逆等作用,用以治疗脾胃虚寒,寒凝经脉及肾阳虚衰等寒证的方法。寒证有表里之分,表寒证一般用汗法,里寒证当用温法。代表方剂:理中丸、当归四逆汤和回阳救急汤。6.清法清法是根据“热者寒之”、“温者清之”的原则而立法,用寒凉药物组成方剂,具有清热泄火、凉血、解毒、生津作用,用以治疗温热、温疫、热毒等里热证的方法。代表方剂:白虎汤、黄连解毒汤、清营汤和青蒿鳖甲汤。7.消法消法是根据“结者散之”、“通可去滞”的原则立法的,是以消导,化积的药物为主而组成方剂,用以行气宽中、消食导滞、消痞化积而恢复脏腑功能的方法。消法的适应范畴较广,如癥积、痞块、食积、蓄水、瘰疬、瘀血、痰核及痈疽初起等均可使用消法。代表方剂为保和丸、半夏厚朴汤、血府逐瘀汤和导痰汤。8.补法补法是根据“虚则补之”的原则而立法的,是以补养强壮类药物为主而组成方剂,用以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而治疗各种虚证的方法。补法是“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原则的具体运用。补法有补阴、补阳、补气、补血之分。代表方剂:四君子汤、四物汤、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