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途径的探究
摘要:文章对车辆工程专业的培养进行研究讨论,由于车辆工程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所以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结合现场实际生产生活的需要,文章结合现场实际状况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车辆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途径进行研究和讨论。
关键词:教学改革车辆工程创新型
车辆工程专业适应国家普速铁路、高铁和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需要。该学科的培养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熟悉车辆工程、机电工程以及工业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术,并能够胜任轨道车辆、动车组、城轨车辆,以及轨道机车工程的设计、生产、日常使用保养和检测工作等。车辆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思想品德优、专业基础知识实、社会实践与创新能力强、综合素养高、岗位适应快,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和强烈社会责任心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
1车辆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在中国社会经济不断高速发展的带动下,中国城市交通的规模与总量快速增长,由于都市经济总量迅速增加,以及都市人群的迅速集聚,造成拥堵现象愈演愈烈。而交通运输则拥有运载量大、运输效率高、能源成本低廉、相对环境污染较小和货物运输费用低廉等优势因素显现出来。为此,国家通过制定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国家国务院办公厅有关进一步加强大中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通告》等系列的政策措施和纲要,来推动城市地铁的建设发展。随着轨道交通的大力发展,带来了对人才的大量需求。因此,尽快建设与轨道交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为促进地铁的可持续运营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保障,成为高等院校的当务之急。因此,各大铁路院校开设或增加车辆工程专业,以此来满足轨道交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虽然解决了轨道交通行业对人才需求的燃眉之急;但由于各个院校办学的历史、实力等各方面参差不齐等原因,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全部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而轨道交通行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行业,需要对相关技术全面掌握的高级人才。因此,如何整体提高车辆工程专业的办学质量,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来满足轨道交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本研究的出发点和原因所在。
“应用型人才”是指经过较全面的掌握技术知识,可以灵活地运用应用知识,具备较高的动手技能,并具备较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在面临着公司运营进程中的重大技术难题和开发新产品的培训课程中,能够充分发挥专业知识特点,准确的判断现实情况,提供合理的意见与方法,处理技术问题,积极工作于新产品的第一线。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式既不同于普通的专业型教育,又不同于普通高等职业教育,也只是介于二者之间,因而无法按照普通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法。因此怎样进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增强车辆工程学科毕业生的社会能力和综合素养,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必须考虑并努力探索的课题[1]。
2车辆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原则
2.1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坚持以教育为本,以德育发展为首,严格按照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的设定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强大的民族荣誉感和社会责任心,并具备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的工作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强健体魄,并具有必要的科学知识、文化教育、技术素质、艺术水平,但同时也要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并掌握基本的劳动技术;既掌握当前专业领域基本技能,又有较强的发展潜力。
2.2坚持学生中心、成果导向
继续加强“学生为中心、结果引导、不断提高”的教学理念,并深入理清专业培养目标、预期能力、毕业要求以及课程内容间的逻辑联系,优化课程关联度矩阵,提升专业预期能力对培养目标的阐释程度、毕业要求对专业预期能力的解释程度,以及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程度,提升专业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和严谨性[2]。
2.3坚持以用为先,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高度重视实践性课程建设,把实践性课程贯穿于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职业素质为宗旨,形成基本技能培训、专业知识培养和综合实践锻炼的实践教育结构,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强调系统设计、内涵综合,以提高实践教学设置水准与质量内涵[3]。必须建立基于学生实际使用情景的项目、案例、社会问题等,实践导向教学理论和综合性、设计性、创新型的实践项目,并鼓励学生根据现实问题而开展的理论知识建构、重组与运用,以加强学生实际运用能力训练。
2.4坚持以生为本,注重个性发展
培养环节中应当彰显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强调共识与个人、统一与变通结合。在确定了目标和教育质量标准的基本上,进一步充分考虑因材施教,全面关注学生个人发展,为不同意向、不同能力和不同潜力的学生提供适当的培养环境。进一步健全学科方向模块,进一步促进学生个性化教学管理,进一步丰富选修课源,以适应学生的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