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1.2《风景谈》教案中职语文高一(高教版2023基础上册).docx
文件大小:192.24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6-19
总字数:约4.77千字
文档摘要

2风景谈

【教学目标】

1.理顺文章的总体结构,认识议论性语句在文章中的线索性作用。

2.学习本文运用对照、烘托的手法,把写景与写人的活动结合起来,并在写景的过程中进行精辟的议论的写法。

3.体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激发爱国热忱,培养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运用对照、烘托的手法,把写景与写人的活动结合起来,并在写景的过程中进行精辟的议论的写法。

2.教学难点:体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激发爱国热忱,培养高尚情操。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本课写作背景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作者背景,学习本文生字词。

2.理顺文章的总体结构,认识议论性语句在文章中的线索性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诗句导入

初中时我们曾学过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那篇散文曾以它崇高的境界和强烈的感情激动过我们的心。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和它并称为姊妹篇的作品《风景谈》。

教师板书课题:《风景谈》

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

(一)题目解析

风景谈,宾语前置句,谈风景。这篇文章只是在谈风景吗?可以结合着之前所学的《白杨礼赞》。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赞扬延安儿女所表现的向上、坚毅的民族精神,实则借景抒情。

(二)作者简介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县乌镇人,现代著名作家,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的领导人之一。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蚀》(《幻灭》《动摇》《追求》),始用笔名茅盾。主要作品:长篇:《蚀》、《子夜》

中篇: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短篇:《林家铺子》

散文:《白杨礼赞》

(三)写作背景

1940年5月,茅盾途经西安,巧遇朱德,应邀前往延安讲学并参观访问。在延安,目睹了解放区蓬勃发展的景象,激发了对解放区的热爱感情。同年年底,茅盾回到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当时正值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写下了《白杨礼赞》的姊妹篇《风景谈》。

茅盾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三、预习检查,夯实基础

(一)读一读生字词

颀长(qí)掮(qián)客黑魆魆(xū)干坼(chè)

汤汤(shāngshāng)濑(lài)札记薄(zhábù)山坳(ào)

老爿(pán)断碣(jié)荷(hè)枪实弹岩静穆(mù)浅浅(jiānjiān)垭(yā)?鍬(qiao)摇曳(yè)

(二)词义解释

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

浅浅(也作溅溅):水疾流的样子??

濑:湍急的水??

籁:孔穴中发出的声音?

垭:两山之间可通行的狭窄的地方;山口?

姗姗:走路缓慢从容的样子??

颀:高

顿时生色:立刻增添了色彩。

百无聊赖:一切都不感兴趣;精神无所寄托,非常无聊????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氛围:?笼罩着某种场合的特殊气氛或者情调。

贻笑大方:让有见识的内行笑话。贻,遗留。大方,有见识的内行人。?

洋洋洒洒:?形容写文章时思路活泼,挥写自如。

万籁俱静: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万籁:?指自然界的各种声响。?????

四、新课学习,整体感知

(一)拟定标题,熟知内容

教师:本文描写的六幅“风景画”,不仅包括自然景观,而且包括人的活动。阅读课文请说说第幅图画的内容,并参考“沙漠驼铃”,为其他五幅图画各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

1.沙漠驼铃

先铺写塞外沙漠的无边无际,茫茫一片,纯然一色,后用驼铃丁当引入掌着猩红大旗领驼队行进于沙漠之中的人。通过画面色彩、画外音响听前后对比,表现人类比自然伟大。

2.高原归耕

黄土高原上,蓝天、明月、黑魃魃的山、丛密挺立的谷子构成了背景,掮犁牵牛的种地人,也许还跟着小孩,姗姗而下,成就了一幅剪影,伴随而来的是粗朴的短歌“愉快的旋律”。

3.延河夕照

黄土高原,彩霞天,河水汤汤,知识青年。“生产”归来。这些青年,在生产劳动中“磨起了老茧了”,琅琅的笑语、雄壮的歌声弥满着生命的活力,显示了他们充实的精神世界。它和第二幅画写的都是“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

4.石洞雨景

“沉闷的雨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一对青年男女在山壁石洞中促膝而坐,正在学习讨论,大自然顿时生色。突出知识青年丰富的精神生活,他们之间也有友谊和爱情,而友谊和爱情的基础便是高尚的生活理想。

5.桃林小憩

一片绿荫,半盘石磨,断碑旧阶,加上荞麦大麻,这里休憩的青年他们或谈天,或讨论,或学习,或聚会,恬然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