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3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皮肤的结构及其生理功能一、皮肤的解剖:第2页,共3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1、皮肤的构成:由表皮、真皮、皮下组织及其间的附属器构成。2、表皮真皮的相连接:表皮脚与真皮乳头镶嵌而成,由基底膜带连接。3、皮肤的面积:成人:1.5~2m2,新生儿0.21m24、皮肤的厚度:表皮真皮0.5~4mm表皮0.04~1.6mm,平均0.1mm真皮1~3mm第3页,共3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5、皮肤的重量:占体重的16%6、皮肤的颜色:因种族、年龄、性别,部位及营养不同而异。7、皮纹、指纹指纹由遗传因素决定有个体差异。皮沟Skingroove皮嵴Skinridge第4页,共3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8、无毛皮肤:指掌跖、指趾屈面及末节伸面、唇红、乳头、龟头、包皮内侧、小阴唇、大阴唇内侧、阴蒂等处的皮肤。9、甲板与毛囊、长毛、短毛和毳毛。10、皮肤的血管、淋巴管、神经、肌肉。11、皮脂腺、小汗腺、顶泌腺。第5页,共3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二、表皮的结构及功能:表皮(epidermis):主要来源于外胚叶层由角质形成细胞:分为4~5层细胞树枝状细胞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默克尔细胞组成第6页,共3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一)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占表皮细胞的80%以上,产生角蛋白,细胞间有细胞间桥(桥粒),依其分化的不同阶段与特点,光镜下分为5层:第7页,共3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1、基底层或生发层(stratumbasaleorgerminatum):位于表皮的最下一层立方形或圆柱状细胞,嗜硷性、核偏下方含有黑素颗粒分布于细胞核上方。基底层细胞每天约有10%进行核分裂并有序地渐渐向表面移行。由基底层移行至颗粒层最上层约需14日,再移行至角质层表面脱落又需14日,共约28日,称为表皮通过时间或更替时间。第8页,共3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基底层与基底膜带之间靠半桥粒连接,表皮半桥粒与真皮之间靠基底膜带连接。基底层具有防紫外线损伤、吸收、代谢及免疫作用。透明层(板层素)致密层(Ⅳ型胶原)致密下层(Ⅶ型胶原)基底层半桥粒基底膜带真皮第9页,共3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2、棘层(Stratumspinosum):由4~10层多角形有棘突的细胞组成,细胞内有许多有包膜的颗粒叫角质小体。细胞浆内张力细丝束附着于桥粒上。3、颗粒层(Stratumgranulosum):一般为2~4层梭状细胞内含嗜硷性的透明角质颗粒,沉积于张力细丝之间,细胞核和细胞器均将在此层溶解。具有防水屏障作用。4、透明层(Stratumlucidum):仅见于掌跖,为2~3扁平、无核、嗜硷、界不清、紧密相连的细胞。有防止水和电解质通过的屏障作用。第10页,共3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5、角质层(Stratumcorneum):第11页,共3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表皮最外一层为5~20层已死亡的、无核无细胞器的、扁平细胞。其上部的桥粒消失而易脱落,而下方角质细胞间尚可见桥粒。此层于掌跖处最厚;眼睑、额部、四肢屈侧、包皮最薄。具有对机械性刺激、物理、化学因素的防护作用。第12页,共3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二)树枝状细胞:第13页,共3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1、黑素细胞(melanocyte):起源于外胚层神经嵴,分布于基底层、毛囊和粘膜,约占基底层细胞的10%。细胞核小,树枝状突起伸向邻近的基底层细胞和棘细胞,输送黑素颗粒,形成表皮黑素单元。含有酪氨酸酶的细胞器称黑素小体。其数目与大小决定了皮肤颜色的种族差异。同一个人的面、乳晕、腋、外阴部黑素小体数目较多。具有遮挡和反射光线,保护深部组织免受辐射损伤的作用。第14页,共3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2、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cell):来源于骨骼,为免疫活性细胞,分布于基底层以上的表皮内,约占表皮细胞的3~5%,核分叶或弯曲,有较多的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内质网、溶酶体,其特征是胞浆含朗格汉斯颗粒(Birbeck颗粒)—是消化外来物的吞噬体或抗原贮存形式。朗格汉斯细胞有多种表面标记,具有吞噬、处理、传递抗原的能力,故称为专职性抗原递呈细胞。具有免疫作用。第15页,共3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3、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