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病史
患者,女性,36岁
主诉:院外检查发现膀胱占位1月
现病史:患者1月前于外院行B超检查发现膀胱占位,患者自诉无肉眼血尿。为求进一步治疗入我院。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
实验室检查信息汇总
尿:隐血、白细胞(+),肿瘤标志物、凝血常规阴性
血常规: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淋巴细胞百分率↓
肝肾功:总胆红素、直接/间接胆红素、肌酐、尿酸1,胆固醇↓
影像学表现
T2WIT1WI
T2WI
+CDWI
+C
影像学表现
CT平扫
CT平扫
请您诊断
诊断结果
诊断依据:
诊断依据:
◆膀胱镜显示膀胱后壁实性肿物,表面囊泡样改变,部分囊泡呈暗黑色;
◆病理诊断(膀胱电切标本):查见腺性膀胱炎、合并子宫内膜异位;
◆免疫组化:尿路上皮CK(Pan)(+)、GATA3(+)、p63(+)、CK7(+)、p53(部分弱+)、Ki-67(MB-1)(+,小于5%)、CK56(部分+)、CK20(个别+);异位子宫内膜Pax-8(+)、ER(+)、PR(+)、CD10(间质细胞+)。
影像/临床诊断:
影像/临床诊断: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
病因
病因
·正常情况下,子宫内膜覆盖于宫腔表面,随女性生理周期发生功能层剥脱。
·子宫内膜种植学说:月经血可经输卵管进入腹腔,种植于卵巢表面或盆腔其他部位,或经淋巴和静脉播散。
·此外,还有体腔上皮化生学说、诱导学说、遗传因素等。
疾病特点
疾病特点
·一般发生于育龄期妇女的任何年龄,多见于30-45岁妇女
·良性疾病,但其生物学行为与恶性肿瘤细胞相似,包括植入、侵袭和远处转移
·部分伴CA125升高
子宫内膜异位症
临床表现
·盆腔疼痛、痛经、月经异常、不孕、盆腔包块、急性腹痛、性交痛等;
·侵犯特殊脏器可伴有相应症状,如肠道(便频、便秘、便排便痛、肠梗阻、肠痉挛),膀胱(尿频、尿急、尿痛及血尿),肺及胸膜(经期咯血、血气胸),剖宫产术后切口/会阴切口处相应部位的疼痛及肿块、结节形成。
子宫内膜异位症
病理生理过程
·异位的子宫内膜随着激素的变化,周期性出血;
·血液外溢引起局部炎性反应、周围纤维组织增生粘连,最后形成瘢痕或囊肿
病理成分
·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及间质)、纤维素及红细胞、含铁血黄素
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型及影像学表现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
子宫内膜异位症
·卵巢型(最常见):微小病变、囊肿型
·腹膜型:色素沉着、无色素沉着型
·深部浸润型
·盆腔外型
(腺体和间质)在子宫体以
外的部位生长、浸润、反复
UterosacralligamentSuspensory
Uterosacralligament
Suspensoryligamentofovary
Cardinalligament
Roundligament
PubocervicalligamentPubovesicalligament
Colon
Uterus-
Fallopiantube
Ovary
子宫腺肌症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组织异位到子宫肌层,也称内
子宫腺肌症
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组织
异位到子宫肌层,也称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
Bladder
Vagina-
·弥漫型
·前后壁型
·局灶型(子宫腺肌瘤)
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型
定义:异位的子宫内膜侵犯卵巢皮质并在其内生长、反复周期性出血,形成单个或多个囊肿,约占80%;也被称为巧克力囊肿
·根据囊肿大小和囊壁是否粘连再进一步分型
·MRI表现:T1WI高信号,T2WI混杂高低信号,弥散受限多为轻度或不明显,实性区域信号和强化与子宫内膜相似
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型
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型
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膜型
广义:广泛分布于盆腔脏器表面及壁腹膜
其中,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变浸润到腹膜下超过5mm,浸润
直肠子宫陷凹、膀胱、肠道的类型称为深部浸润型
子宫内膜异位症深部浸润型
◆三叶草征:乙状结肠、子宫及左侧卵巢因异位内膜而粘连在一起形成;提示手术难度提高。
◆形态信号特点:
·囊肿的囊壁尖角样突起(大囊伴小囊的复合囊肿)
·与相邻结构间缺乏清晰的脂肪组织
·囊周肠道出现“静止”不动
·增强扫描:囊壁及囊肿周围粘连带强化与子宫内膜相似
子宫内膜异位症深部浸润型
左侧卵巢、子宫、肠管粘连,形成“三叶草”征象
左侧卵巢、子宫、肠管粘连,形成“三叶草”征象
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外型
盆腔外:腹壁或会阴切口瘢痕、小肠、肺、胸膜等
特点:与生理周期相关的出血、疼痛、包块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