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手术中心工作管理制度、应急预案考核试题与答案
一、术前准备制度
1.麻醉医师须于手术前1日完成麻醉前访视,内容包括:查阅病历(重点关注过敏史、用药史、既往麻醉史)、评估ASA分级、与患者及家属沟通麻醉方式选择及风险(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记录访视单(含基础生命体征、重要器官功能评估、特殊注意事项)。
2.巡回护士术前1小时核对患者信息(姓名、性别、年龄、手术部位、手术方式、禁食禁饮时间),确认患者身份标识(腕带、病历、手术部位标记)一致,无误后接患者入手术室。
3.麻醉医生与护士共同检查麻醉设备及药品:麻醉机需测试气源(氧气≥0.45MPa、笑气≥0.35MPa)、回路密闭性(泄漏量<200ml/min)、蒸发器刻度准确性;监护仪需校准血压、血氧饱和度(SpO2)、心电图(ECG)、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模块;急救药品(肾上腺素、阿托品、胺碘酮、去甲肾上腺素、罗库溴铵等)按固定位置存放,数量与有效期每日核查并记录,近效期药品(≤3个月)单独标识。
二、麻醉实施制度
1.全身麻醉诱导需遵循“三查七对”:核查患者信息、麻醉药物、设备状态;核对药物名称、浓度、剂量、用法、时间、患者、有效期。诱导过程中持续监测ECG、血压(NIBP/有创动脉压ABP)、SpO2、PetCO2,诱导后3分钟内完成气管插管或喉罩置入,确认导管位置(听诊双肺呼吸音对称、PetCO2波形显示)并固定。
2.区域麻醉(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需严格无菌操作:操作者戴无菌手套,消毒范围≥15cm,铺无菌洞巾;穿刺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生命体征,出现异感或疼痛需立即停止操作,调整角度后重新穿刺;注药前回抽无血、无脑脊液方可给药,给药后30分钟内每5分钟监测平面及生命体征。
三、术中监测与管理
1.麻醉医生每5分钟记录麻醉单(包括生命体征、麻醉药物用量、液体出入量、特殊事件),关键指标(如ABP、PetCO2、SpO2、体温)需连续监测并记录趋势图。
2.术中低血压(MAP<65mmHg或基础值下降>30%)处理流程:首先快速补液(晶体液250-500ml),无效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去氧肾上腺素50-100μg静注或去甲肾上腺素0.05-0.1μg/kg/min泵注);高血压(MAP>基础值30%或SBP>180mmHg)需排除疼痛/应激(加深麻醉)、缺氧(提高氧浓度),必要时静注硝酸甘油5-10μg或艾司洛尔0.5mg/kg。
3.低体温(核心体温<36℃)预防:术前预热手术室至24-26℃,使用充气式保温毯覆盖非术区,输注液体/血液需经加温装置(37-39℃),术中冲洗液加热至37℃。
四、术后复苏与转运制度
1.手术结束前30分钟评估拔管指征:意识清醒(呼唤能睁眼)、肌力恢复(抬头>5秒、握手有力)、呼吸功能(潮气量>6ml/kg、呼吸频率12-20次/分、SpO2>95%吸空气)、气道反射(咳嗽、吞咽反射存在)。
2.复苏室(PACU)护士接收患者时需核查:麻醉方式、术中特殊事件(如大出血、心律失常)、当前用药(血管活性药物、镇痛药物)、引流管状态(数量、通畅性)、皮肤完整性(重点检查受压部位)。
3.转运至病房/ICU时需携带:麻醉总结单(含麻醉方式、用药总量、生命体征波动)、术中特殊记录(如血气分析、输血记录)、急救药品(肾上腺素1支、阿托品1支)及简易呼吸器,转运途中持续监测SpO2、ECG,保持气道通畅。
五、设备与药品管理制度
1.麻醉机每日使用后清洁消毒:外部用75%酒精擦拭,呼吸回路(螺纹管、面罩)送消毒供应中心(CSSD)高压灭菌(134℃,3分钟),不可高压部件(流量传感器)用2%戊二醛浸泡30分钟。
2.急救药品柜实行“五定”管理:定数量品种(至少备肾上腺素10支、阿托品5支、胺碘酮3支、罗库溴铵5支、丙泊酚2支)、定点放置、定人管理、定期检查(每日交接班核查数量,每周检查有效期)、定期消毒。
3.一类精神药品(如芬太尼、瑞芬太尼)管理:双人双锁保管,使用时双人核对并登记(患者姓名、用量、剩余量、空安瓿处理),空安瓿需回收并与处方量核对,误差>5%需立即上报医务科。
六、感染防控制度
1.手术室空气消毒:每日手术前30分钟启动层流净化系统(百级手术间≥40次/h换气,千级≥30次/h),连台手术间隔30分钟自净,术后进行终末消毒(紫外线照射60分钟或过氧化氢喷雾消毒)。
2.手卫生规范:接触患者前、无菌操作前、接触体液后、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需执行七步洗手法(时间≥40秒),外科手消毒需刷手至肘上10cm(时间3-5分钟),使用无菌巾擦干后涂抹含醇类速干手消毒剂。
3.无菌物品管理:灭菌包外需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