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师的求职面试题目及答案
专业知识类
问题1:请简述全身麻醉的诱导方法及各自的优缺点。
答:全身麻醉诱导方法主要有静脉诱导和吸入诱导。
-静脉诱导:是最常用的诱导方法,通过静脉注射麻醉药物使患者迅速进入麻醉状态。优点是诱导迅速、患者无呼吸道刺激,能较快达到麻醉所需的深度,适用于大多数患者。比如硫喷妥钠、丙泊酚等静脉麻醉药起效快,能在短时间内让患者意识消失。缺点是需要进行静脉穿刺,可能给患者带来一定痛苦,而且某些药物的心血管抑制作用可能导致血压下降、心率改变等,对循环系统影响较大。同时,一旦药物注入后,其效应难以迅速逆转,若药物剂量不当可能引发严重的不良反应。
-吸入诱导:通过让患者吸入挥发性麻醉药,如七氟烷、地氟烷等,逐渐使患者意识消失进入麻醉状态。优点是无需进行静脉穿刺,对小儿或害怕打针的患者较为适用,诱导过程相对平稳,患者易于接受。而且吸入麻醉药的浓度可以根据患者的反应进行实时调整,麻醉深度容易控制。缺点是诱导速度相对较慢,患者在诱导过程中可能会感到呼吸道不适,出现咳嗽、屏气等现象,尤其是对于一些气道反应性较高的患者。此外,吸入麻醉设备较为复杂,需要专业人员操作和维护,并且挥发性麻醉药可能会污染手术室环境,对医护人员的健康有一定潜在影响。
问题2:简述硬膜外麻醉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
答:硬膜外麻醉常见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如下:
-穿破硬脊膜:多因穿刺针误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如果发现穿破硬脊膜,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继续硬膜外麻醉。若穿刺点在腰部,可考虑改用其他麻醉方法,如全身麻醉;若穿刺点在胸部且患者情况允许,可在严密观察下谨慎进行硬膜外麻醉,但要注意控制局麻药剂量,防止全脊髓麻醉。同时,术后让患者去枕平卧,适当补液,以减少头痛的发生。
-全脊髓麻醉:是硬膜外麻醉最严重的并发症,主要是由于局麻药误入蛛网膜下腔,导致全部脊神经被阻滞。患者可在短时间内出现呼吸停止、血压下降、意识丧失等症状。一旦发生,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气管插管,快速补充血容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心跳骤停时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局麻药毒性反应:可能是由于局麻药误注入血管或一次用药剂量过大引起。患者表现为头晕、耳鸣、口舌麻木、烦躁不安、肌肉抽搐等。应立即停止注入局麻药,给予吸氧,轻度毒性反应可静脉注射地西泮等药物以预防和控制抽搐;严重者出现惊厥时,需静脉注射硫喷妥钠或琥珀胆碱,并行气管插管控制呼吸。同时,维持循环稳定,必要时使用升压药物。
-血压下降:主要因交感神经被阻滞,血管扩张导致回心血量减少所致。处理方法包括加快输液速度,增加血容量,必要时使用血管收缩药物,如麻黄碱、去氧肾上腺素等,以维持血压稳定。
-呼吸抑制:多与硬膜外阻滞平面过高有关。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幅度和血氧饱和度,若呼吸抑制较轻,可通过面罩吸氧等方式改善;若呼吸抑制严重,出现呼吸停止,应立即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神经损伤:可能由于穿刺针或导管直接损伤神经,或局麻药的神经毒性作用引起。患者可出现局部疼痛、感觉异常、运动障碍等症状。治疗主要是给予神经营养药物,如维生素B??、甲钴胺等,同时进行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多数患者神经功能可逐渐恢复。
临床技能类
问题3:在麻醉过程中,患者突然出现低血压,你会如何处理?
答:当麻醉过程中患者突然出现低血压时,我会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处理:
-快速评估:首先,迅速判断患者低血压的严重程度,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面色、心率、尿量等,同时查看麻醉机参数、监测仪数据,明确血压下降的幅度和速度。了解患者的基础疾病、手术情况以及麻醉用药情况,初步分析低血压的可能原因,如是否为麻醉过深、出血、过敏反应、心功能不全等。
-调整麻醉深度:如果考虑是麻醉过深导致的低血压,立即减少麻醉药物的吸入浓度或静脉输注速度。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变化,根据情况进行调整。
-补充血容量:快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加快输液速度,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液体,如晶体液(生理盐水、乳酸林格液)或胶体液(羟乙基淀粉、白蛋白)。如果患者有明显的失血,应及时输血,以维持血容量稳定。
-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若补充血容量后血压仍未回升,可根据情况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常用的药物有麻黄碱,它具有兴奋α和β受体的作用,能升高血压,同时对心率影响较小,一般先静脉注射5-10mg,根据血压反应调整剂量;去氧肾上腺素是一种纯α受体激动剂,能强烈收缩血管,升高血压,可静脉注射40-100μg,必要时可重复使用或持续静脉输注。对于伴有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可使用多巴胺等具有强心和升压作用的药物。
-处理病因:如果怀疑低血压是由其他原因引起的,如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可能的过敏原接触,静脉注射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进行抗过敏治疗;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