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汽车电控系统检修
课程类型
○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
所属专业名称
汽车运用与维修
课程性质
必修
开课年级
二年级
开课时间
学时
2
学生人数
28
使用教材
《汽车电控系统检修》机械工业出版社
教学方式
●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式
学
情
分
析
前期知识
与技能掌握
学生已掌握汽车传动系统的基本原理,了解手动变速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但对自动变速器的电子控制系统和液压控制系统的理解较为薄弱。
学生学习
特点分析
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喜欢通过实践来理解理论知识,但在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上存在不足,尤其是对自动变速器的复杂控制逻辑理解较为困难。
学生专业
特性分析
学生为汽车维修专业学生,未来主要从事汽车维修工作,因此需要掌握自动变速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及故障诊断与维修技能。
教
学
目
标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精神和职业素养,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安全意识。
知识目标
掌握自动变速器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控制策略,理解液力自动变速器、机械无级自动变速器和双离合自动变速器的特点及工作原理。
能力目标
能够使用检测工具对自动变速器进行故障诊断与检修,具备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自动变速器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液力自动变速器、机械无级自动变速器和双离合自动变速器的控制策略。
教学难点
自动变速器的电子控制系统和液压控制系统的故障诊断。
自动变速器油的检查与更换操作。
教学环境
设计及资源准备
环境资源
信息化资源
设备资源
汽车维修实训室,配备自动变速器实训台架、实训整车等。
多媒体教学设备、自动变速器仿真软件、汽车维修手册电子版。
解码仪、万用表、组合工具、自动变速器油检测工具等。
设计思想
本节课采用“任务驱动、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通过“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通过任务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示范等环节,帮助学生掌握自动变速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及故障诊断与维修技能。同时,结合信息化教学手段,利用仿真软件和多媒体资源,增强学生的直观理解,提升教学效果。
三、教学环节及主要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用时)
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启化
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收集自动变速器在不同车型中的应用实例,思考自动变速器相较于手动变速器的优势,查阅资料了解自动变速器的基本类型。
通过线上学习平台发布预习任务,提供相关汽车资讯网站链接,鼓励学生记录疑问。
自主预习,收集资料,整理不同类型自动变速器的特点,记录下不理解的概念和问题。
激发学生对自动变速器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探索能力,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
课中内化
前课回顾
(1min)
回顾发动机相关知识,如发动机的工作循环、动力输出方式等,引导学生思考发动机与自动变速器之间的联系,引出自动变速器的学习。
提问学生发动机的重点知识,展示发动机与变速器连接的示意图,启发学生思考两者协作关系。
回忆并回答问题,观察示意图,思考发动机与自动变速器的关联。
巩固旧知识,通过知识关联,自然过渡到自动变速器的学习,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课中内化
新课导入
(2min)
展示不同车辆行驶过程中自动换挡的视频,讲解自动变速器在提升驾驶舒适性和车辆性能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出本节课对自动变速器结构与控制原理的学习。
播放视频,结合视频内容阐述自动变速器的优势,提出问题如自动变速器如何实现自动换挡,引发学生思考。
观看视频,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分享自己对自动变速器作用的理解。
从直观的视频展示入手,激发学生学习自动变速器结构与原理的欲望,明确学习目标。
课中内化
自主学习
(5min)
发放学习资料,涵盖液力自动变速器、机械无级自动变速器、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结构、原理及控制系统等内容,让学生自主阅读并梳理知识点。
巡视学生自主学习情况,鼓励学生标记重点内容和疑问点,对学生提出的简单问题及时解答。
认真阅读资料,梳理各类自动变速器的关键知识点,对不理解的地方做好记录,以便后续询问。
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初步的整体认识,为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课中内化
重点点拨
(4min)
重点讲解液力自动变速器各组成部分(如液力变矩器、行星齿轮机构等)的结构与工作原理,详细分析机械无级自动变速器传动比变化的原理,解读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无间隙换挡的实现方式。
借助图片、动画等多媒体资源,结合实际案例,深入剖析各知识点,解答学生疑难问题,强调重点内容。
认真听讲,结合多媒体展示和案例理解重点知识,积极提问,做好笔记。
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深入理解不同类型自动变速器的核心知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课中内化
教师示范
(5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