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汽车电控系统检修
课程类型
○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
所属专业名称
汽车运用与维修
课程性质
必修
开课年级
二年级
开课时间
学时
2
学生人数
28
使用教材
《汽车电控系统检修》机械工业出版社
教学方式
●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式
学
情
分
析
前期知识
与技能掌握
学生已经掌握了柴油发动机的基本工作原理、燃油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具备一定的机械维修基础。
学生学习
特点分析
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喜欢通过实践来理解理论知识,但在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上存在不足。
学生专业
特性分析
学生为汽车维修专业学生,未来主要从事汽车维修工作,因此需要掌握柴油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的原理与检修技能。
教
学
目
标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精神和职业素养,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安全意识。
知识目标
掌握柴油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组成及控制策略,理解“位置控制式”电控系统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能力目标
能够使用解码仪、万用表等工具对电控系统进行故障诊断与检修,具备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柴油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位置控制式”电控系统的控制策略及故障诊断方法。
教学难点
柴油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的控制策略及故障诊断。
电控系统传感器的信号分析与故障排查。
教学环境
设计及资源准备
环境资源
信息化资源
设备资源
柴油发动机实训室,配备捷达1.9SDI柴油发动机实训台架、玉柴国三6L柴油机实训台架等。
多媒体教学设备、柴油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仿真软件、汽车维修手册电子版。
解码仪、万用表、通用工具、三件套、燃油压力表等。
设计思想
本节课采用“任务驱动、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通过“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通过任务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示范等环节,帮助学生掌握柴油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的原理与检修技能。同时,结合信息化教学手段,利用仿真软件和多媒体资源,增强学生的直观理解,提升教学效果。
三、教学环节及主要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用时)
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启化
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了解柴油发动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思考柴油发动机与汽油发动机的区别,收集柴油发动机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通过线上学习平台发布预习任务,提供相关的科普文章链接或简短视频,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自主预习,观看视频或阅读文章,记录疑问,整理收集到的柴油发动机应用实例。
激发学生对柴油发动机的学习兴趣,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资料收集能力。
课中内化
前课回顾
(1min)
回顾汽油发动机电控系统的相关知识,如传感器类型、ECU功能及执行元件工作方式,对比柴油发动机电控系统与汽油发动机电控系统,引出柴油发动机电控系统的学习。
提问学生汽油发动机电控系统的重点内容,展示两者对比的表格框架,引导学生思考不同之处。
回忆并回答问题,参与对比讨论,分析两者可能存在的差异。
巩固旧知识,通过对比明确新知识的学习方向,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课中内化
新课导入
(2min)
展示柴油发动机在大型车辆、工程机械等方面的应用视频,介绍柴油发动机在动力性能、燃油经济性和环保方面的优势,引出柴油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原理与检修的学习主题。
播放视频,结合视频内容讲解柴油发动机的优势,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其电控系统的重要性。
观看视频,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分享自己对柴油发动机应用的认识。
从实际应用场景引入,激发学生学习柴油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的积极性,明确学习目标。
课中内化
自主学习
(5min)
发放学习资料,包括柴油发动机电控系统发展历程、系统组成、“位置控制”式电控系统和第二代电控喷油系统等内容,让学生自主阅读并梳理知识点。
巡视学生自主学习情况,鼓励学生标记重点和疑问点,解答学生提出的简单问题。
认真阅读资料,梳理柴油发动机电控系统各部分的知识点,对不理解的地方做好记录。
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初步的整体认识,为后续深入学习做准备。
课中内化
重点点拨
(4min)
重点讲解柴油发动机电控系统的发展阶段及特点,详细分析系统组成中传感器、ECU和执行元件的类型、功能及工作原理,深入剖析“位置控制”式电控系统的供油量和供油正时控制策略。
结合图表、动画等多媒体资源,举例说明各知识点,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强调重点内容。
认真听讲,结合教师讲解理解重点知识,积极提问,做好笔记。
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深入理解柴油发动机电控系统的核心知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课中内化
教师示范
(5min)
以捷达1.9SDI柴油发动机实训台架为例,示范“位置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