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引领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路径
何谓历史主题教学?王长芬认为,历史主题式教学,即基于历史主题的教学,是以历史主题为引领和枢纽,以学生围绕主题的有效的自主学习为核心,培育发展学生历史学科能力与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1。由于教学主题是围绕某个时期的核心或关键问题确定的,因此它构成一个完整的学习情境和范围,能为学生具体学习历史、认识历史提供路径,搭建平台。本文,对主题引领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路径进行具体阐述。
一、精准把握教材,提炼教学主题
主题作为主题教学的核心与灵魂,是师生在课堂中开展“教”与“学\活动的行为指引。因此,提炼贴切的教学主题显得尤为重要。一般而言,教学主题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知识逻辑、真实问题等提炼,可以分为跨单元大主题、单元主题、课节小主题等。历史课程内容的基本结构是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以学习主题的方式依次呈现历史的发展进程[2]。体现在教材上,即在遵循历史时序的前提下,以单元、专题的形式呈现历史内容。历史教材的这一天然优势为教学主题的确立提供了便利,也为教师准确把握教学内容,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指明了方向。
。本课属于统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的内容,由“繁华的都市生活”“宋词和元曲”“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三个子自构成。从内容上看,前两个子自较为清晰地指向宋元时期的物质生活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而第三个子目的指向较为模糊,甚至与前两个子目相比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增添了难度。部分教师在教学时会直接讲解知识,或将知识生硬串联起来。这种忽视主题的处理方式使得知识之间缺乏深层次的逻辑联系,无法使学生在思维层面对宋元时期进行整体刻画。
鉴于此,笔者将本课置于整个单元体系中重新审视,并从单元主题的视角对三个子目的内容进行深人剖析。在“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的单元主题视角下,“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显然归属于“社会变化\部分。具体到本课,这一变化表现为宋元时期城市布局的突破、商业活动的兴盛、市民阶层的壮大、市民文化的勃兴、文学形式的更迭、修史原则的转向等。通过深入分析不难发现,这些纷繁复杂的变化实则代表着三个不同的社会阶层(市民阶层、士人阶层和统治阶层)不同于前代的文化倾向,并推动着中华文化变得愈发丰富多彩。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将“文化嬗变\确立为本课的教学主题,并围绕该主题开展教学活动。
二、制订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
教学主题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往往表现为抽象的概念、观点或者理论等,让学生难以准确把握。为了提升“教\与“学”的质量,使抽象的教学主题落地生根,教师还必须对教学主题进行二次分解。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步,根据教学主题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结果的预期设定。相较于抽象的教学主题,教学目标更具象,指向性也更为明显。教学目标的制定不仅要以教学主题为依据,还必须综合考虑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班级学情等。在“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一课中,笔者综合上述因素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宋元时期的城市和商业发展、文学艺术以及史学成就,认识到宋元时期繁荣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2.梳理前代都市、文学、史学的相关史实,在对照中总结宋元文化发展的趋势,理解“文化檀变\的内涵。3.借助多元史料分析宋元时期出现“文化嬗变”的原因,认识到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4.辨析宋元时期“文化嬗变\的深远影响,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和突出优势,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
第二步,围绕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并非照本宣科,而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所侧重的讲授,即“用教材教”,而非简单地“教教材”。在主题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文本\功能,围绕已生成的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在上述理念的指导下,笔者对“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一课的内容重新进行建构,并将其分解为“都市之变——观市民文化的勃兴”“文学之变——品士人文化的下移\和\史学之变——察官方文化的转向”三个部分。随后以具象的小知识点为突破口,通过对宋元不同时期都市和文化的梳理与特点分析,窥探宋元时期“文化嬗变”的内涵、趋势和原因,进而从整体上把握宋元时期的历史风貌。
三、立足任务驱动,推进教学活动
在完成教学主题的二次分解后,为了有效引导学生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笔者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明确学习任务和对学习任务进行探究是任务驱动教学的关键环节。基于此,笔者在“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一课的教学中进行了如下尝试。
任务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以表格的形式概括宋元时期的城市和商业发展、文学艺术以及史学成就(见表1)。
表1宋元时期的城市和商业发展、文学艺术以及史学成就
从内容上看,任务1的完成较为简单,学生通过阅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