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高职新能源汽车专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docx
文件大小:42.11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6-19
总字数:约4.87千字
文档摘要

高职新能源汽车专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摘要:新能源汽车正成为汽车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通过探讨该行业发展情况,能更全面地理解其未来发展方向。针对高职新能源汽车专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提出一系列有效的应对策略。结合实例与理论分析,旨在促进该专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为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新能源汽车专业专业建设

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加剧,清洁能源汽车替代传统燃油车成为全球汽车产业重要的发展方向。新能源汽车产业崛起既是技术创新成果,也是社会对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的回应。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逐渐壮大。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1—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一直稳步上升,映射出良好的市场前景。

行业的发展壮大,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必然加大。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阵地,为新能源汽车行业提供人才支撑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给高职相关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快速的技术升级也使其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何对接行业发展,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促进专业良性发展,是当下高职新能源汽车专业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1高职新能源汽车专业的发展机遇

1.1国家政策支持

社会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作为清洁能源交通的代表,迎合着这一社会需求。全球范围内,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兴趣逐渐增加,推动产业布局不断发展。各国政府和汽车制造商纷纷支持其发展,认识到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与应用对减缓气候变化、改善空气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众多国家纷纷出台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包括财政补贴和减免税收等激励措施,支持其发展。

《中国制造2025》分析了未来国家制造业的发展方向,认为当今世界正面临资源枯竭问题,在此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必然会迎来全新的发展时期[1]。国办发〔2020〕39号文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将新能源汽车未来十五年的发展定下了方向和目标[2]。2023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也发布了发改综合〔2023〕545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从国家层面足以看出我国对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重视程度,在一系列政策的扶持下,新能源汽车领域正不断创新与发展,市场必然迫切需要大量具备新能源汽车相关理论知识又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技能人才,这也成为高职新能源汽车专业发展的一个契机。

1.2地方产业发展

响应国家号召,贵州省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如《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电动贵州”建设的指导意见(黔府办发〔2023〕18号)》和《关于加快建设贵州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的实施意见》。遵义也建成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其中遵义巴斯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从深圳引进的一家企业,现已在园区投建8个生产车间和20多条生产线,拥有员工900余人,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充电连接器、高压继电器等七大类产品的生产。此外,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遵义市人民政府、广东东阳光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也达成了战略合作关系,旨在共同打造涵盖采矿、选矿、基础锂电原料生产及储能、动力电池生产在内的一体化新能源产业链布局。遵义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的建立,不仅标志着地方产业的飞速发展,也预示着对新能源汽车领域相关技术技能人才的巨大需求。遵义职院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将成为填补这一人才缺口的关键力量。

1.3高职院校自身的优势

专业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目前,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需要大量有扎实专业技能的一线技术工人。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就是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新能源汽车专业立足于地方以产业企业需求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通过实践导向的教学,培养具备电动车技术、智能控制系统等专业知识的人才,满足市场对电动汽车制造、电池技术、充电设施建设等方面人才的紧迫需求,在推动高职教育与实际产业有机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的同时也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2高职新能源汽车专业发展现状

2.1课程设置不完善

新能源汽车作为一种融合能源转换、电力电子、智能控制等多方面知识的新技术和新结构汽车,从事相关工作的专业人才需要具备多学科知识的基础。目前不少高职的新能源汽车专业课程设置仍然存在不足,未能充分满足对复合人才培养的需求。以笔者所在的遵义职院为例,其新能源汽车专业课开设了电工电子技术、汽车单片机技术、电学基础等专业课程,但未开设高等数学、大学物理、通信原理等基础课程。高职学生的数学和物理等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由于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储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