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海绵城市工程施工方案.docx
文件大小:14.06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6-19
总字数:约2.43千字
文档摘要

海绵城市工程施工方案

本工程在水景观工程施工中响应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结合本工程实际状况,充分利用河湖水系沿岸和低凹地区布置中、小型雨洪调蓄绿地,要结合竖向条件,建设大型雨洪多功能渗蓄绿地。城市绿地改造除了要消纳场地内部径流以外,应在合理范围内将周边汇水面〔如道路、停车场、建筑与小区等〕的雨水径流引入集中绿地或广场中的雨水掌握利用设施;充分利用场地内部绿化空间和景观水体建设大型调蓄设施,如将现有绿地改造为下沉式绿地,承受雨水塘以及雨水湿地等雨水滞蓄、调整设施滞留、净化及传输雨水径流;城市绿地内湿塘、雨水湿地等雨水调蓄设施应实行水质掌握措施,利用雨水湿地等设施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有条件的可设置人工土壤渗滤等关心设施对水体进展循环净化。在确保径流水质的同时,将收集净化后的雨水用于绿地浇灌、道路浇洒和冲厕等。雨水设施内植物宜依据设施水分条件、径流雨水水质等进展选择,宜选择耐淹、耐污力量较强的乡土植物。

透水铺装

在园林景观道路、绿地公园人行道步道、自行车道、社区内地面装饰、轻量级道路、户外停车场等位置利用透水铺装构造,将路面的雨水渗透到路基或是四周的土壤中加以储存,防止因水流对河堤的冲刷而造成水土流失,有利于绿化植物扎根生长。把透水混凝土运用到城市河道的堤岸、护坡工程,实现“水清、岸绿、景美”的景观效果。透水铺装主要有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嵌草砖、园林铺装中的鹅卵石、碎石铺装等也属于渗透铺装。透水铺装构造均符合《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188〕、《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CJJ/T190〕和《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35〕的规定。

透水砖铺装典型效果如图131。

图131透水砖铺装典型效果图

绿色屋顶

在承重、防水和坡度适宜的屋面打造绿色屋顶,利于屋面完成雨水的减排和净化,对于不适用绿色屋顶的屋面,也可以通过排水沟、雨水链等方式收集引导雨水进展贮蓄或下渗。基质深度依据植物需求及屋顶荷载确定,简洁式绿色屋顶的基质深度一般不大于150mm,花园式绿色屋顶在种植乔木时基质深度可超过600mm。

绿色屋顶适用于符合屋顶荷载、防水等条件的平屋顶建筑和坡度≤15的°坡屋顶建筑。

绿色屋顶的典型构造及效果如图132、图133。

图132绿色屋顶的典型构造图

图133绿色屋顶的典型效果图

下沉式绿地

下沉式绿地可应用于城市建筑与小区、道路、绿地和广场内。下沉式绿地应满足以下要求:

下沉式绿地的下凹深度应依据植物耐淹性能和土壤渗透性能确定,一般为100~200mm。

下沉式绿地内一般应设置溢流口〔如雨水口〕,保证暴雨时径流的溢流排放,溢流口顶部标高一般应高于绿地50~100mm。

增渗设施承受PP透水片材、PP透水型材、PP透水管材以及渗滤框、渗槽、渗坑等多种形式。

下沉式绿地典型构造及效果如图134、图135。

图134下沉式绿地典型构造图

图135下沉式绿地典型效果图

生物滞留设施

在地势较低的区域,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蓄渗、净化径流雨水的设施。生物滞留设施分为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和简单型生物滞留设施,按应用位置不同又称作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带、高位花坛、生态树池等。

生物滞留设施主要适用于建筑小区内、道路及停车场的周边绿地,以及城市道路绿化带等城市绿地内。

生物滞留设施典型构造及效果如图136、图137。

图136生物滞留设施典型构造图

雨水花园 生态滞留带

生态树池 高位花坛

图137生物滞留设施典型效果图

渗透塘

在汇水面积较大〔大于1hm2〕且具有肯定空间条件的区域设置渗透塘,但应用于径流污染严峻、设施底部渗透面距离季节性最高地下水位或岩石层小于1m及距离建筑物根底小于3m〔水平距离〕的区域时,应实行必要的措施防止发生次生灾难。渗透塘是利用地面低凹地水塘或地下水池对雨水实施渗透的设施。雨水渗透池〔塘〕可以对雨水净化起到很大作用,而在净化雨水的同时,雨水渗

透池〔塘〕还可以到达景观的要求。

渗透塘典型构造及效果如图138、图139。

图138渗透塘典型构造图

图139渗透塘典型效果图

渗井

在建筑与小区内道路及停车场的周边绿地内设置渗井,四周设置水平渗排管,并在渗排管四周铺设砾〔碎〕石。

渗井调蓄容积缺乏时,也可在渗井四周连接水平渗排管,形成辐射渗井。渗井占地面积小,建设和维护费用较低,可缓解雨水排放设施压力。

渗井的典型构造及效果如图140、图141。

图140渗井的典型构造图

图141渗井的典型效果图

湿塘

在建筑与小区、城市绿地、广场等具有空间条件的场地设置湿塘,具有雨水调蓄和净化功能的景观水体,雨水同时作为其主要的补水水源。湿塘有时可结合绿地、开放空间等场地条件设计为多功能调蓄水体,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