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阅读要素: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解读:
1.核心目标
感受风趣语言: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课文,感受风趣、幽默的语言所带来的魅力,体会语言表达的智慧。
提升语言感受力:本单元的学习是对学生语言感受力要求的进一步提升,学生能够更敏锐地捕捉到语言中的幽默元素,理解其背后的智慧。
2.选文特点
本单元围绕“语言的智慧”这一人文主题,编排了三篇课文,分别是文言文《杨氏之子》、散文《手指》和记叙文《童年的发现》。这些课文体裁各异,但都体现了语言表达的艺术,展现了风趣幽默的语言风格。
《杨氏之子》:通过孔君平和杨氏子主客双方围绕姓氏展开的一场巧妙对话,勾勒出一个机敏善对的聪慧男孩形象,体现了语言的机智和幽默。
《手指》:用拟人化的手法和趣味盎然的语言,把五个性格各异的手指形象写得活灵活现,展现了语言的生动和风趣。
《童年的发现》:以儿童视角描述“我”九岁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有趣过程,俏皮的语言和幽默的自我调侃令人忍俊不禁,体现了语言的童趣和智慧。
3.方法指导
能力考查:
关注人物对话:从人物对话的称呼、习惯、语气等方面品味语言的幽默和机智。例如,《杨氏之子》中“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对话,体现了孩子的机智和幽默。
抓修辞手法:关注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感受语言的形象和风趣。例如,《手指》中对中指的描述“他个子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左膀右臂,片刻不离”,运用了形象幽默的语言写出了中指的样子和功能。
积累风趣语句:在阅读过程中,积累文中风趣幽默的语句,并思考这些语句为何让人感到风趣,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
联系生活实际:将文中的风趣语言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启示或发现,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感受。
常考题型:
(1)赏析语言风趣幽默的题型
常见提问方式:
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幽默/风趣的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让文章显得生动有趣的?
答题模板:
①定位语句:指出文中体现幽默的具体语句(可摘抄关键词)。
②分析手法:
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反语等):
例:作者用“XX像XX一样XX”的比喻,将XX形象化,产生滑稽效果。
语言风格(如口语化、反差感、自嘲等):
例:用“XX”这一口语化表达,拉近与读者距离,增强亲切感。
逻辑反差(如意外转折、矛盾修辞):
例:前文说“XX”,后文突然转折“XX”,形成反差,制造笑点。
③总结效果:
幽默语言让读者感到轻松/有趣,增强文章感染力。
体现作者的语言智慧(如机智、讽刺、自嘲等)。
考点示例:
“他像一只被踩了尾巴的猫,瞬间炸毛跳起来。”
答:作者用比喻“像一只被踩了尾巴的猫”,将人物夸张化的反应形象化,语言生动幽默,既让读者会心一笑,又突出了人物性格的急躁。
(2)理解幽默背后的表达智慧
常见提问方式:
文中幽默的描写有什么深层含义?
作者为何用这种方式表达?体现了怎样的智慧?
答题模板:
①表面幽默:概括幽默内容(如夸张、反讽、自嘲的具体表现)。
②深层意图:
揭示主题:幽默背后反映的社会现象/人性弱点(如讽刺虚伪、调侃生活压力)。
表达态度:作者对人物/事件的看法(如批判、同情、宽容)。
语言技巧:通过幽默化解尴尬/矛盾,展现机智(如自嘲化解尴尬)。
③总结智慧:
幽默不是单纯搞笑,而是以轻松的方式传递深刻思想。
体现作者对语言的精准把控和智慧表达。
示例:
“他总说‘忙得像总统’,其实连自己的袜子都找不到。”
答:表面用夸张的比喻“忙得像总统”制造幽默,实则讽刺了某些人夸大其词、华而不实的作风,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现象的敏锐观察和语言智慧。
(3)对比分析幽默语言的差异
常见提问方式:
比较两段文字的幽默风格有何不同?
不同作者如何用幽默表达相似主题?
答题模板:
①风格对比:
手法差异:A用夸张,B用反语;A语言直白,B含蓄委婉。
效果差异:A更搞笑,B更讽刺;A贴近生活,B更具文学性。
②主题关联:
幽默背后反映的共同主题(如对现实的批判、对生活的热爱)。
③作者智慧:
不同风格体现作者独特的语言个性和表达意图。
考点示例:
A:“他胖得像气球,一戳就破。”B:“他的体重让电梯都颤抖。”
答:A用比喻夸张,语言直白幽默;B用拟人化描写,含蓄讽刺。两者均以幽默表达对肥胖的调侃,但A更搞笑,B更含蓄,体现作者不同的语言智慧。
四、实践应用:仿写幽默语句
常见提问方式:
仿照文中幽默风格,续写/改写句子。
答题模板:
①分析原句风格:修辞手法、语言特点(如夸张、反语)。
②模仿手法创作:
保留核心手法(如“XX像XX”的比喻)。
结合生活情境,创造新内容。
③检查效果:确保幽默自然,符合语境。
考点示例:
原句:“他的头发少得像沙漠里的绿洲。”
仿写:“她的笑声响得像广场上的喇叭,震得窗户都发抖。”
答: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