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阅读要素: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读:
1.核心目标
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课文,分析人物在遇到具体问题时的思维活动,包括观察、分析客观条件以及选择适宜对策解决问题的思路历程。
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了解人物思维过程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选文特点
本单元围绕“思维的火花”这一主题,编排了单元导语、精读课文、习作、语文园地四大板块内容。其中,精读课文包括《自相矛盾》《田忌赛马》《跳水》三篇涉及古今中外的文章,展现了思维与智慧。这些课文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为学生提供了了解人物思维过程的丰富素材。
3.方法指导
考点解析
抓住人物言行和客观条件:在阅读文本时,学生需要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以及当时的客观条件,从中推测人物的思维过程。
梳理故事情节:通过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在故事发展中的思维变化。
分析人物思维过程:学生需要学会分析人物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包括观察、分析、判断、选择等步骤。
常考题型
(1)分析人物思维过程类
直接提问型:请简要分析[人物]在[具体情境]中的思维过程。
细节分析型:从文中找出[人物]在面对[具体问题]时,是如何观察、分析客观条件并做出决策的。
对比分析型:比较[人物A]和[人物B]在面对[相似情境]时,思维过程有何异同。
答题模板
①[人物]在面对[具体问题]时,首先进行了[观察/分析],具体表现为[描述观察或分析的内容]。接着,[人物]根据观察或分析的结果,考虑了[客观条件/因素],如[列举条件或因素]。最后,[人物]在权衡利弊后,选择了[具体对策],并[描述对策的实施或结果]。
②在[具体情境]中,[人物]首先[描述人物的初步反应或观察],随后[进一步分析或推理],得出了[结论或判断]。基于这一结论,[人物]采取了[行动或决策],这一决策体现了[人物的某种思维特点或智慧]。
(2)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类
主旨概括型:结合[人物]的思维过程,谈谈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意义阐述型:阐述[人物]的思维过程对理解课文内容有何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型:通过[人物]的思维过程,可以看出作者对[某事物/某人物]持怎样的情感态度?
答题模板
①通过分析[人物]的思维过程,我们可以发现[人物]在面对[具体问题]时展现出了[某种品质/智慧/态度]。这种品质/智慧/态度正是文章想要传达的主旨之一,即[阐述文章主旨]。因此,深入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②[人物]的思维过程不仅揭示了[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还反映了[人物的某种价值观/人生观]。这种价值观/人生观与文章的主题紧密相连,通过[人物]的思维活动,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③从[人物]的思维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某事物/某人物]的[情感态度,如赞赏、批判、同情等]。这种情感态度贯穿全文,是理解课文内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深入分析[人物]的思维过程,我们可以更加敏锐地捕捉到作者的情感倾向,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课文。
4.实践应用
阅读理解:在阅读课文时,学生能够主动关注并分析人物的思维过程,从而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自相矛盾》中,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围观者的提问和卖者的回答,了解卖者思维的混乱和矛盾之处。
表达与交流:学生能够在讨论和交流中,分享自己学到的了解人物思维过程的方法,以及自己在阅读中的实践经验和体会。
写作迁移:学生能够在写作中尝试运用所学的方法,通过描写人物的思维过程来丰富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课内阅读:《跳水》
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正往回航行。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一只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它显然知道大家在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船长的儿子才十一二岁,他也笑得很开心。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喊大叫。猴子不但不理,还撕得更凶了。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他攀着绳子爬到第一根横木上,正要伸手去夺帽子,猴子比他更灵巧,转身抓着桅杆又往上爬。
“你逃不了!”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