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4-2025学年安徽省部分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文件大小:84.19 KB
总页数:39 页
更新时间:2025-06-19
总字数:约3.88万字
文档摘要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

PAGE

PAGE1

安徽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情绪价值”作为一个现象级词语迅速走红,成功激发了青年群体的共鸣并成为热议焦点。在《咬文嚼字》杂志公布的“年度十大流行语”榜单中,“情绪价值”位列其中,彰显了其作为时代情绪认知与社会心态变迁代表性符号的重要地位。“情绪价值”一词起源于经济学与市场营销理论中的“顾客感知价值”,以衡量顾客在消费过程中体验到的情绪收益与情绪成本之间的净效应。它超越了产品或服务的基本功能属性、实体属性,通过将抽象的情感体验转化为产品或服务所能提供的非物质性附加价值,来凸显消费体验的重要性。当下,“情结价值”在“Z世代”青年群体中得到了全新阐释:“情绪价值”作为一种社会互动中的重要维度,特指个体在人际关系中影响他人情绪状态的能力。该词语着重评估个体在社交互动中提供正面情绪支持、营造愉快氛围及情绪稳定的频度,并以此作为价值衡量。具体而言,若个人频繁且有效地使周围人感到舒适与快乐,则被认为其提供了较高的“情绪价值”;反之,若经常引发不适或情绪波动,则其“情绪价值”较低。

作为一个主观性强、难以量化的概念,关于“情绪价值”的解释是因人而异的。然而,一些理解误区的出现,却让这个词走了样、变了味。如何避免陷入迷信“情绪价值”的泥沼,掌握“情绪价值”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传统社交环境中,亲缘和地缘纽带构成了社交网络的基石,呈现出一种“同心圈”的圈层结构,即以个人为中心、亲疏有序,社交的紧密度随着关系的扩展而递减,形成多层次的社交图。在乡村社群中,亲缘和地缘的融合使得社交图谱更为密集和错综,加之深厚的伦理观念维系,诸多联系演化为紧密且持久的强关系,从而形成了乡村社会交往的核心圈。过渡到城市单位体制阶段,工作与居住环境的特定布局,加速着职业关系与地理位置的交织,业缘虽不及血缘那样天然亲近,但因长时间的身体与情感“在场”,亦培育出稳定性强、具有一定深度的连接,呈现出强关系的部分特质。在传统社交中,亲戚、同学和同事是人们的主要社交对象。

在“加速社会”中,随着社会流动性的提高、职业不稳定性的增加以及虚拟社交对传统社交的替代与挤压,人们的交往不再囿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亲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社交的格局。而数字化社交则为人们提供了展示自我、寻求认同和情感支持的新平台。在虚拟空间中,人们可以轻易地找到与自己兴趣相投的群体,获得即时反馈和情感共鸣,这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替代了基于传统亲缘、地缘和业缘等关系中社交对象所能提供的“情绪价值”。“搭子”因其更能顺应个人追求自由与舒适的愿望而在社交领域占据了显著位置。与亲缘、地缘和业缘等关系明确且固定的强联系不同的是,“搭子”是以个人兴趣和爱好为圆心,辐射多个不同的群体,构建起一种新的社交模式。这种模式摒弃了传统的差序格局,转而趋向于一种花瓣式的布局,每一片花瓣均为自己提供“情绪价值”,它们既可各自为营,也可相互交织。“搭子社交”的特性在于服务于轻松自由的社交需求,因此其关系的持久性较低,多体现为临时且灵活的弱关系。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友情是兼具德行和良善的高尚品质。然而,“搭子”这种快速、即时的情绪交流方式,往往偏重于浅层的情感刺激,正在持续消解着友谊的良善属性,容易让人沉迷于短期的情绪高峰,而忽视了长期稳定的情感建设,其实质是社交降级。当个体在虚拟社区中找到了归属感和满足感,现实生活中与亲人和邻居的交往似乎显得不再那么必要,从而加剧了“断亲”现象。在“搭子社交”中,青年群体开始排斥需要长时间经营的友情,更加强调一种“互不侵犯”的关系。社会交往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满足个人获得社会资本的工具性需求。还具有实现自我圆满的本体性意义。而现在,盲目寻求“情绪价值”的社会交往附着的本体性意义几乎被剥离殆尽,个体对社交的期待主要是满足特定的需求,社交意义变得单一。

在功利主义主导的社交关系下,“情绪价值”成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具体表现为:一个人越能给别人带来舒服、愉悦、稳定的情绪,他的“情绪价值”就越高;一个人总让他人产生别扭、生气和难堪的情绪,他的“情绪价值”就越低。评判他人是否能提供“情绪价值”,本质上是把对方看作一个依附于他们存在的且能全方位服务自己的机器,而非认同对方是一个与自己一样的有情绪的具体人。情绪是人性的一部分,是一个人的自我延伸,在被赋予“价值”大小、被“物化”之后,人也不再是完整的人了。在这种评判标准下,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逐渐变成像选择商品一样的扁平化的人与物的关系。

在信息爆炸和快节奏生活的背景下,青年对于“情绪价值”的理解和需求发生了偏差,这不仅影响了个人的情感满足,也导致